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升、王朋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关涉全人类美好愿景的重大课题。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顺应世界历史进步潮流、汲取全球文明发展经验、着眼人类未来美好向往的重大创见,在当今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起到了拨云见日、点亮世界文明之光的作用。
坚持多样性与交融性相统一,尊重全球文明和合共生。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发展的活力之源。由于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文化差异性以及生产方式、分工体系、交往实践等方面存在区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由此呈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但独特、差异并不代表着高、优劣,多样性与交融性是文明的一体两面。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普遍、从分散到整体,是各种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生长发展过程。历经几千年演进,欧洲、东亚、南亚等几大文明圈交相辉映,展现出人类文明百花园的争芳斗艳。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扩张而来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不可能阻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流、和谐共生。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在交流中成长、在交融中壮大,历经苦难,终成辉煌。中国一贯坚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才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多样文明、价值观念共生共存,不同制度、意识形态深度碰撞,一边是动荡与分裂的陷阱,一边是融合与进步的坦途。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着世界各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对人类共同福祉、普遍利益的真正关切,体现了中华文明内蕴的海纳百川、以集大成的生存智慧,彰显了崛起的中国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世界情怀。文明的太阳不会“东升西落”,历史的步伐不会“走向终结”。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使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理解、融合共生,才能在人类的心灵契合、文化互赏、文明共荣中步入一个新的全球文明时代。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文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的母体与时代的精神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会外实内虚,难以延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曾中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中国更是将历史作为教科书,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遥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不同文明星罗棋布,尽管有的一闪而过,有的波澜起伏,有的延续弥久,但是各种文明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注解当下、诠释永恒的宝贵财富。当今时代,人类文明面临着诸如和平危机、合作壁垒、地区冲突等重重难题,需要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实现发展;需要从中华文明历史经验出发,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提供中国方案。
坚持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是沟通心灵、消弭分歧、凝聚共识的关键渠道,是推动文明进步、实现和谐共存、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文明交流融合的隔阂与障碍,甚至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危机。然而,全球普遍交往的客观趋势不可逆转,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世界各国的选择:是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还是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正在考验着各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积极作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致力推动各国人民携手在人类文明开放、交流、合作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新时代中国向世界表明了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真诚意愿,努力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BKS1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