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人民日报2023-08-29 09:48

  作者:王 蒙(原文化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方面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宣示。这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根本性意义的总括梳理与开拓引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资源底蕴,是党的文化战略筹谋的内涵渊源,是对于中国当今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选择的追根溯源与深度阐释。

  五方面突出特性的阐述,是一个整体,有着互文互补、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连续性是深厚的品质;创新性是连续与发展的保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与整合性;包容性是内涵的丰沛与创新的契机;和平性是我们的文明主题与对人类的贡献。

  栉风沐雨 连续不断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

  首先从文化本身来看,中华文明提倡一种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坚忍不拔的精神。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铁杵磨成针,直至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以及感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罕有其匹。

  其次,我们的文化强调实事求是、知行结合。士人治学,首要在于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同时,强调“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提倡“实事求是”,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奋斗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因应调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发展前进的路径。

  我们的文明中还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引领中华民族一次次转危为安、遇难呈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中华文明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旧邦新命,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局,必然要承受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也在近现代落后挨打,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古道热肠的文化资源,也为科技的落后与国力的衰退而痛苦反思、艰难求索。

  终于换了人间。历史经验与文化积累、中华精神与中华智慧,多方面地深入炎黄儿女心魂,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惊天功业,谱写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篇章。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正是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

  创新注入持久活力

  站在奔流不息的大河之滨,孔子发出过千年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礼记》早就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上说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文化的根系中自来就有着求新求变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守正与创新,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李白哀叹的“白发死章句”的腐儒,并非守正,而是守旧,是泥古;张之洞受教于鹿传霖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从他主观上来说,是要守正而不守旧。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最为彻底地实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领导着中国人民走上统一之路、复兴之路。创新是一种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品质,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助推器。没有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勠力担当和智慧贡献,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又到了历史的关头。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局势,我们党勇于接受新事物,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新的政策、布局和策略,而且目光长远、视野宏阔,使中国共产党面貌一新,经济发展面貌一新,国防建设面貌一新,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为之一新,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面貌为之一新。

  有统一才有人民福祉

  统一性是中华民族的信念所在,自古以来,国家分裂、山河破碎,自然没有安居乐业可言;反之,国家统一、多元一体、万众一心,能创造最大的福祉。中国人对于统一的认知,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观与世界观。

  中华民族历史上,凡是在统一大业中建立功勋的人物,往往被尊为可歌可泣的英雄,受到人民的拥戴与歌颂。南宋将领文天祥在国家分裂时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声;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方志敏烈士在列强横行时发出呐喊:“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中国人民正是基于对国家统一民族不亡的集体认同,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所扛起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大旗之下,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方才取得了抗日战争与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人早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56个民族一家亲。我在新疆生活工作16年,那里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与8个国家接壤。我亲身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心向祖国,始终与内地人民保持着荣辱与共、祸福相倚的紧密关系,他们惟愿在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与祖国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历史上,除了短暂时间和局部地区,没有排他性全国宗教信仰。古代民间有百样俱全的多神崇拜,朝廷与社会士人对之持包容与尊重态度,同时警惕它的极端化邪教化可能。另一方面士人精英则注意于终极概念的研讨,提倡的是对于天地、大道、仁德的信仰,而不是人格神的灵验与做主。“未知生,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超等智慧,使中华民族在相当程度上避免或弱化了宗教与政权的龃龉或合谋,也减少了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火并混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样行之有效,促进了各种宗教与信仰和睦相处,生态和谐、社会稳定,同样证明了国家统一的人心所向。

  再以汉字为例。汉字的多重信息特质,达到了不同方言在文字上的一致,大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而北京地方话又由于兄弟民族的入主和民族杂居,吸收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语言因素,丰富了北京地方话的词汇与发音,成就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普通话的佳话。

  中华文明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罕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与整合能力的统一,是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如今我们推动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上的统一。这样的统一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是难以撼动的。

  兼收并蓄 开放包容

  包容性体现的是一种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进一步打开学习发展空间的大气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的文明是善于学习、勇于拿来的文明。兼收并蓄需要足够自信,吸收消化需要创造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还含有一种“仁爱”“公正”“与人为善”的胸怀。中国人懂得,自己好,也应该让别人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正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就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最好体现。中国自从打开了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就再也没有关上。几十年来,中国人在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以中华文化赋予我们的智慧,再创造、辟新道,一步步跃上了新台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文化大国和科技大国。

  和平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性,既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孔子讲“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华文明中有一种文化立国、文明治国、注重教化、建立礼义社会的理想。中华文化注重的是权力的合道性,是对于君子文明的提倡与对于权力的道德引导。

  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对世界乱局做出的最好回应。我们提倡交流互鉴,不搞霸权,不搞团伙,强调多元互利双赢,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我们今天讨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是重温,不是复古,正是为了进一步创造,为了更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和平。我们的讨论,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接轨,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应该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珍惜,也更加坚定。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