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宪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与统一领导基础上,在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而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紧紧围绕实践、指导实践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立足点,也是其精髓所在。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我们只有从实践导向出发去学习《文选》,才能真正深刻把握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文选》充分展现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也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发展。《文选》收入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的74篇报告、讲话、演讲、指示、批示,内容涵盖我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经济建设中的深刻问题导向,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的新理论,并用于指导解决实践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每个阶段的主导任务随实践的变动而逐步变化,充分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建设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主导任务;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状况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建设的主要任务;在颠覆性技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新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举措。当然,这些主导任务之间并非界限分明、彼此排斥,而是有序承接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兼容。
同一领域不同时期具体举措的变更与理论认识的加深,也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导向。这一点在金融领域表现得特别典型。《文选》中共收集了3篇与金融直接相关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重要讲话发表于2017年7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强调了两点,即要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与当时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去杠杆任务艰巨以及房地产领域蕴藏风险等实践特征有关。第二篇重要讲话发表时间为2023年10月,主题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对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三篇重要讲话发表时间为2024年1月,文章通过总结我国金融业发展经验,提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结合我国当时金融业面临的各种状况,提出了八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特征。应该说,后两篇文章的主旨内容与我国当时刚刚结束新冠疫情,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困难,因而需要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状况相关。
顺势而为、主动而为的实践取向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导向,不是被动地适应实践变化,而是在实践变化基础上顺势而为、主动而为,把握主动权,积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化不利形势为有利局面。
尊重长期经济发展规律,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化阶段演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向集约化转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必然地实现的。例如,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高收入陷阱”,经济陷入停滞。《文选》中的文章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经济建设工作方面立足实践,但是又不拘泥于现状,以更为长远的历史发展指引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理论在时间上的承继与内容上的演变,表明党中央通过不断更新的理论与举措,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始终抓住关键因素,在动态中推动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推进,在生产力层面有赖于科学技术这一关键要素,在生产关系层面依托于改革这一核心因素。但是,科学技术、改革的基础、任务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必须在动态变化中引导其发展,《文选》中的文章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不变目标,但是科技创新的具体任务、相关支持举措却不断变化,整体呈现出目标越来越高、支持体系越来越复杂与全面的特点。在改革方面,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法的改变深刻反映了改革的体系性不断加深、复杂性不断提高的特点,更适应经济持续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的需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同推进,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谐兼容的关键所在。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积极化危机为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在《文选》中得到明确体现。如2014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而新冠疫情作为意料之外的外部冲击,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复杂影响,面对疫情下我国产业链安全性不足、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剧烈变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些措施有效应对了各种外部冲击,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践导向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个整体,《文选》中的文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走向新征程。这是因为实践导向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体现了经济建设中战略定力与必要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建设的特点是内部因素复杂、动态变化明显,因此经济建设的实践导向就要求我们的阶段性任务与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例如,在“三期叠加”时期,我国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供给效率不足,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端效率,促进供给与需求平衡。随着供给端效率的提升,以及外部环境对需求的冲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日益明显,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扩大内需。因此,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扩大内需都反映了实践发展的需要,二者并不矛盾。当然,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有战略定力,不断通过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发展质量等始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的发展战略。
总之,《文选》体现出的实践导向保证过去的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一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