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措并举,推进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多措并举,推进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12-21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媛媛、李丽平、姜欢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邓也(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林薇薇(能源基金会)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已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做好贯彻落实,地方层面是重要一环。

  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理清减污降碳管理体制。一些地方建立了减污降碳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对减污降碳相关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监察督查。比如,浙江省湖州市成立了美丽湖州建设领导小组,把减污降碳一些重点部门都纳入进去。重庆市制定《〈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分解具体任务加快,形成减污降碳齐抓共管局面。

  加强规划有机衔接。在规划方面将温室气体控制等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衔接。有些地方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直接提出了减污降碳的要求。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统筹融合,比如,河北省制定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若干措施》。

  推进环评与碳评衔接。将“碳排放影响评价”作为环评维度之一的做法已经于今年在重庆、福州、温州等地尝试施行。如重庆市制定了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中碳排放评价指南;温州将碳排放影响评价内容作为一个章节纳入环评中管理,为推进建设项目碳排放源头控制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样本数据。

  推动排污许可与碳排放协同管理。比如,重庆市要求火电、水泥两个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换发)过程中,在“其他控制及管理要求”栏中载入企业上年度碳排放数据、碳排放管理和履约要求等信息,并要求同步对企业碳排放核查、报告、履约、减排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加强督察考核衔接。比如,苏州将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纳入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成都将CO2排放控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湖州把减污降碳协同纳入了市级生态环保督察体系,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的考核体系。

  推进试点地方示范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推动减污降碳工作。比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在推动借助气候投融资实现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重庆市推动成立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积极开发创新碳减排类绿色金融产品。

  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和座谈发现,当前地方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的减污降碳决策仍是两条线。不同部门在管理和数据方面不协调,部门之间也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一些地方在制定标准时只考虑了单项情况(污染物减排或温室气体减排),可能造成污染物排放减少却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形。

  目前各地基本都将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即碳排放强度纳入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但此项指标主要为省对市一级进行考核。由于各县区基础比较薄弱,数据基础不好,温室气体的家底并不完全准确,尚不能将这一指标考核分解到县区。

  二是对温室气体监管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上位法支撑,导致地方在执法中缺乏处罚依据。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涉及大量原辅材料检查,相关工艺过程与传统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存在差异,技术性强,数据质量要求高,管理流程复杂,地方执法人员对这些专业知识还缺乏了解。

  机构改革后,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人员队伍和能力都还有欠缺,有些地方还没有专人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时,很多地方还面临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不足、地方没有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等问题。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因素来看,地方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完成时间较短,对减污降碳工作把握需要一个过程。人员能力提升、资金安排、部门融合等都需要时间周期。有些单位对低碳发展政策、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的协同等认识还不充分,工作基础薄弱。即使主观上想推动此项工作,在能力建设方面也还有差距。很多地方的关注重点仍是大气污染防治,需要着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关注还不够。而且,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未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数据收集分析等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从主观因素看,一些地方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认识还不到位。第二轮第三批、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个别省(自治区)在煤炭消费总量逐年上升的情况下,仍违规为耗煤项目办理能评审批手续,还有个别地方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方案上弄虚作假。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些地方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方面的冲动还很强烈,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说明一些地方对减污降碳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也并未将其作为工作优先事项。

  推动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建议

  首先,推动体制协同,固化减污降碳工作机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职责落实到位。

  其次,完善政策规划协同。将减污降碳的要求、措施等纳入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城市低碳发展战略、地方“十四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将碳排放信息纳入排污许可证中。加强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政策协调配合,将碳排放、碳履约情况作为指标纳入环保信用评价、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中,加快制定和完善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控排政策。

  第三,加强减污降碳技术协同。提前开展固废、环境与贸易、水—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的协同效应评估和机理研究。识别减污降碳技术,筛选协同减排效果好的技术形成技术清单。同时,充分挖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减污降碳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管理协同,安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专门培训,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减污降碳项目示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