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规划统筹,着力推进“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科学规划统筹,着力推进“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8-04 10:19

  作者:张蔚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孙思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命题。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与地方积极探索,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依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应把握五个原则。

  (一)人本化

  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对城镇化的理解往往存在两种偏误:一种是“以物为核心”,即无休止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另一种是将“人的城镇化”片面理解为人口城镇化,甚至采用强迫农民上楼等手段提升城镇化率。在本次《实施方案》中,“公共服务”取代“基础设施”成为了除“城镇化”外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意味着“十四五”时期的城镇化将更关注“人”的需求,强调城市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至少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居民的主体性。《实施方案》强调,“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将“人”作为城市发展的目的,而非服务于城市发展。二是城市权利的普惠性。打破户籍门槛,使新市民能够享受与本地户籍居民平等的待遇,使城镇化的成果“惠及全民”。《实施方案》重申了此前中办、国办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并首次提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多处强调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此外,“十四五”期间更加重视新市民的住房保障,将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二)差异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同等级城市内部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从近期的城镇化相关政策来看,我国推进区域和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比如,此前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就根据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等将县城分为了五类。《实施方案》延续了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强调“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一方面,要加大对人口流入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教育、住房等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的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人口流出地区减少不必要的投资,走“精明收缩”的集聚集约发展道路,即“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流出地减量规划的前提是现有居民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对于一些处在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应该对其为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所付出的牺牲进行适度补偿。

  (三)集约化

  参照国内外一般规律,我国城镇化进入了较快发展的中后期,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城镇化速度减缓,城镇化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相对于增加城镇人口数量,“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现有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就业能力提升。在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十四五”期间,城市群和都市圈将进一步集聚全国和区域内人口。同时,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将成为集聚县域要素、展现县域风采的舞台。为此,《实施方案》特别强调城市群、都市圈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及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更新”将取代“城市扩张”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基调。《实施方案》强调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实行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并提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复合功能用地供给、鼓励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并对新建建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包括“注重改造活化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砍伐老树”“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四)韧性化

  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显著增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一是要提高城镇化的系统韧性。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和疫情防控经验警醒我们,各类要素的高度集聚使城市系统日趋复杂,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一旦几个特大城市遭遇突发风险,将影响全国的内循环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实施方案》要求超大特大城市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功能、设施和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发挥具有优势的大中小城市、县城和卫星镇承接人口的能力。

  二是要增强城市自身的基础韧性。这要求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在防灾减灾、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和内涝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部分地区在基层群众性自治上的缺失,《实施方案》首次将街道社区治理问题纳入进来,倡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五)协同化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镇化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中央到地方各级别政府、各业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凝聚力量、协同推进。

  一是区域协同。“十四五”期间,城市群和都市圈有望成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突破口,率先探索破解行政壁垒的一体化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内探索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

  二是城乡协同。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必须从城乡融合的视角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从城乡“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进行部署,保障农村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三是任务协同。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这就要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目标导向推进多部门上下联动。例如,为高质量完成新市民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要“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奖励制度,建立财政、发改、公安等部门的工作协同机制”;为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并“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