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在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时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探求出人类谋自由求解放的科学道路,创立起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一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只有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百多年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能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因此,党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的利益是由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这些具体利益可以表现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不久前公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五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同时,人民的利益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民生项目,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汇聚起蕴藏在人民中的强大力量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通过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才能汇聚起蕴藏在人民中的强大力量,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从科研岗位上埋头创新的科技工作者、现代化生产车间的产业工人、田间地头勤劳耕耘的农民,到奥运赛场上奋勇争先的体育健儿、自然灾害现场冲锋救人的人民子弟兵,各行各业的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正在为梦想拼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他们就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形象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世界百年变局正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只要党和人民一起努力、团结奋进,就一定能够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共同开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