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蒋红(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周虹江(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建构打破西方理论桎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思想引领。
“学术戍边”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使命担当
“治国必治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边疆稳定直接关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边疆发展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相连。边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体现在学术理论层面,就要求中国学术界深刻理解并自觉肩负“学术戍边”的重大使命担当。
中国边疆学研究内容涵盖边疆治理、边疆经济、边疆历史、边疆社会、边疆生态、边疆地理、边疆与周边国际环境等诸多领域,是担当“学术戍边”使命的重要学术主体。深入开展中国边疆学研究,能够有效破解西方理论范式及其虚假叙事,打造抵御外部干涉的坚强理论盾牌;能够整合多学科视野,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为边疆治理提供从应急应对到系统治理的有力学术支撑;能够把“做研究”与“传真相”有机地统一起来,将我国边疆历史的完整脉络、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真实图景转化为公众的正确认知,进一步巩固边疆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的认知锚点。充分发挥边疆学研究的“学术戍边”功能,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建立体现多学科交叉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体系在知识体系的宏观架构中发挥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边疆学研究的“学术戍边”功能,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学作为涵盖多学科领域的新兴学科集群,具有十分鲜明的跨学科属性。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需要以体现多学科交叉特征的方法论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
要建立包括历史维度、空间维度和实践维度在内的“三维一体”交叉研究框架。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上,整合历史学、考古学的史料研究方法,将其与数字人文技术相融合,建构对我国边疆发展的长时段分析模型;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融合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形成对我国边疆空间治理的系统认知;在立体的实践维度上,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提升边疆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价值。
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同心圆”式交叉研究模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要以对中国边疆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核心,实现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重点发展对推动边疆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交叉研究方法。如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将AI空间可视化技术与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整合,可实现对我国边疆治理空间逻辑的生动再现。从而在发展和运用多种交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交叉研究模型。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最重要的外在表达形式。当前,边疆学研究话语体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所主导。西方化的边疆学话语体系往往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殖民色彩。例如,将“文明冲突”“民族自决”等预设框架强行套用于中国边疆问题研究,得出“民族对立”“治理失效”等错误结论;刻意对中国边疆历史进行断章取义的碎片化解读,强行拼凑“边疆独立”虚假叙事,弱化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的历史记忆。有的甚至无视基本历史事实,直接炮制伪劣学术成果,企图解构我国对边疆的主权合法性。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话语体系。中国边疆学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学”,其话语体系应集中体现以中国话语研究边疆问题的主体性和原创性。牢牢掌握边疆学研究话语权,首先是在指导思想层面,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脉络基础上,对国内外涉及我国边疆的各因素加以科学分析和阐释。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边疆问题、处理边疆事务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传统,其精神内核及话语表达为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系统梳理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脉络,从中发掘和凝练中国边疆治理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以文化自信增强学术话语自觉,持续推进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构。要加强中国边疆学研究成果转化,把事实内在的道理揭示出来,转化为学理、上升为哲理,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真理,打造融通中外的边疆学研究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一步地,要通过话语体系创新彻底摆脱西方边疆学话语叙事的束缚与误导,实现从“西方理论阐释中国”到“中国理论阐释世界”的范式转换,使中国边疆学从“被定义者”最终转型为“定义者”,成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坚强理论支撑。
打造高水平边疆治理研究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边疆治理研究队伍。人的因素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关键靠人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打造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水平边疆治理研究队伍。
设置中国边疆学一级学科。在“两个大局”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疆问题更为复杂多元多变,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边疆学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还是从回应重大时代课题的迫切需要来看,都必须建构和完善其自主知识体系、加快其学科建制。设置中国边疆学一级学科,通过明确边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制定统一规范的学科标准,能够改变当前边疆研究分散于各学科的局面,有效汇聚和整合多方研究力量,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性和影响力、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落实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具体举措。一是打造专业化师资与学术团队。组建跨院校、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广泛吸纳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学者和具有边疆工作经历的专家参与其中。加强与国际边疆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选择性地参考借鉴其研究方法、研究素材,提升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形成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依循“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序列,形成不同学历层次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人才培养链条。同时,依托边疆学的跨学科属性,系统性、成规模地培养边疆学研究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前各方面各领域对边疆学综合性研究人才的需求。三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智库、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为相关研究人员及团队参与边疆地区社会调查、政策评估、决策咨询等提供更多平台和渠道,实现学术研究与边疆治理需求直接对接。
新时代,新征程。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边疆绝非“边缘”,边疆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域。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自觉以“学术戍边”为己任,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