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士义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可他做学术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歇。谈及自己的治学经验和体会,他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在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张士义不断见证着这一点。他大学本科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对历史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感到神奇,于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转向中共党史专业,师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向青教授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毕业后,张士义进入高校,从事中共党史专业课程教学。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中共党史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组成部分,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要把中共党史的内容讲全面、讲深刻、讲透彻,必须对国际共运史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于是,他又报考了北大张汉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重点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战后东欧国家人民民主制度。这为他后来专门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带来许多便利。
中共党史研究是张士义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学术研究领域。他既注重党史通史研究,又聚焦改革开放史和党的建设研究,推出《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砥砺奋进的新中国》《打铁必须自身硬:改革开放四十年党建史》《大考: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等著作,发表理论、学术、时政、翻译类文章百余篇,是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外宣工作大局的一项庄严任务,也是张士义职业生涯中又一个重要阶段。2018年起,他服从组织安排,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从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多年来,张士义和同事们不断研究和推出重大概念的标准译法,出色完成翻译任务,推出精品翻译成果,锤炼出一支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中央文献翻译国家队。他们翻译的经典文献,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了文本依据和方向引领。
对张士义的学术经历来说,外语学习、党史研究、文献翻译三者并不冲突,而是互相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外语功底为他研究过程中阅读和引用外文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长期的中共党史研究让他可以第一时间解答翻译工作中的疑惑;同事们从翻译角度提出的一些细节问题,也给他甄别史料真伪、评判党史著述是否严谨带来很大启发。
张士义注重跨学科研究,善于从多角度观察历史事件、从长时段分析历史发展脉络。2021年,他在《从三个百年目标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一文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同中国近代百年史、新中国百年史是相互贯通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三个百年史的奋斗目标和伟大成就。这种认识是对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一步延展,有助于丰富和提高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理解。
“虽然退休了,但研究正当时”。现在,张士义还在做学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说退休后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更充裕了,将会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运用前期探索和积累研究方法,努力耕耘,推出更多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研究成果。(光明网记者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