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祖章(三明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立伟(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将党的支部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党支部建设百年之际,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深入推动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党的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奠定了我军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也确立了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支部建设迎来新任务和新挑战。这一时期,通过在农村、城市和国家机关广泛建立党组织,大大加强了党的执政基础,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些重要论断极大地推动了党支部建设的创新发展。这一时期,党的支部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具体要求。党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进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党支部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功能,突出组织功能,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和支部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鲜明特征。党支部建设是我们党生存发展、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党的支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党支部建设,是一场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战役。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和“战斗堡垒”,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政治属性、组织机能和实践功能的有机统一。
明确政治建设这一根本。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党支部的政治属性是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基础范畴。从历史维度而言,党支部的政治属性经历了从革命实践中萌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丰富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深化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就明确指出,支部在党组织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列宁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俄共(布)的组织原则,为党支部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依据。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党支部在革命军队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维度而言,“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系统把握党支部在新时代政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完整、准确、及时的贯彻落实。从实践维度而言,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党的最基本组织单元,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性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执行效果。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支部建设必须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的同时,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突破,切实发挥好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明确组织体系这一重点。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组织保证。从组织形态来看,“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纵向要筑牢“神经末梢”,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直达基层;横向要织密组织网络,确保党的组织体系严密完整。这种组织形态的构建,既是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机制运行来看,党支部建设必须突出“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的政治功能。这些制度形式不仅承担着强化党员政治意识、组织观念的基本功能,更是新时代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使组织生活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从制度保障来看,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必须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必须加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力。
明确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党员队伍。从思想层面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员思想建设的“必修课”。党支部必须切实担负起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的主体责任,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教育,帮助党员筑牢信仰之基。从党性层面来说,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党支部必须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引导党员不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真正成为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的干部队伍。从能力层面来说,广大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不断斗争中使自我、党和国家不断发展进步。新时代的党支部,应当为党员搭建起实践锻炼的平台,使他们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作风。
扎实做好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工作
回顾百年来党的支部建设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党支部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扎实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
聚焦“两个功能”,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将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党支部建设的核心任务,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和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全党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要把党支部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落实重大任务为“试金石”和“磨刀石”,增强工作执行力,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党员和群众的“主心骨”和“顶梁柱”。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选派管理,提升基层领导力,减轻基层负担,避免“小马拉大车”现象。坚持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要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抓好社会矛盾风险前端防范化解。要探索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两化”建设,强化基础保障作用。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及党的建设质量。规范基层组织建设。要集中力量推进基本队伍、活动、阵地、制度和保障建设,整合各类社会力量,构建完善的党支部工作体系。要在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上巩固提升,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新就业群体的党组织建设上,探索新的有效途径。规范骨干力量建设。要严格遵循党员标准,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鼓励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规范基本制度建设。要坚持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同时,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开展“自选动作”,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聚焦落实落细,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必须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党支部、每名党员。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领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强化分类指导与分析研判,提升先进支部的数量,提高中间支部水平,激发后进支部活力。特别要关注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落实整顿措施,确保党支部建设持续提升,党员思想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加强考核评价。党委(党组)要将党支部建设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明确具体的党支部建设任务清单,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党支部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责任落实。党委(党组)书记要发挥头雁作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党支部建设不断深化。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指导与督促,基层党委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组织员,强化党支部工作的具体指导,进一步增强党支部在组织工作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