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艳君(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作为湖湘文脉的传承者与红色基因的缔造者,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熔铸出以“心忧天下、敢于牺牲的家国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湖湘红色文化。这一文化基因蕴含爱党爱国的历史根脉、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石、使命担当的精神坐标,赋予思政教育不可替代的铸魂功能。高校亟需将湖湘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金课”建设,通过“资源课程化-精神情境化-价值行动化”三维育人范式,构建培根铸魂的湖南特色思政教育体系。
建设学理性课程,锻造启智明理的“真理金课”
红色学理性课程旨在发挥思政课传播红色文化主渠道作用,通过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入提升教学的信仰引领力、理论传播力、情感感染力,锻造启智明理的“真理金课”。
锤炼信仰高度,深耕课堂主渠道。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承载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壮阔史诗与精神丰碑,是铸牢文化自信的深层力量之源。深耕红色资源,须立足思政课堂主渠道,系统融入其蕴含的民族精神追求与崇高理想信念,透彻阐释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价值。通过学理滋养与价值引领,在青年心中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共产主义理想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灯塔,切实筑牢铸魂育人的信仰高地。
深拓理论深度,阐释湖湘革命史。红色文化的理论根基深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彰显着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与精神伟力。深拓理论深度,关键在于以湖湘红色文化为生动教材和思想富矿,系统梳理新民学会的思想探索、秋收起义的实践烽火、湘籍革命家的理论贡献等,深刻揭示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逻辑,精准诠释其中蕴含的执政规律与建设规律的湖湘样本。这不仅能推动学生把握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更引导其在“湖南之为”中参透“中国之治”,于学理贯通中筑牢信仰根基、补足精神之钙、锻造思想定力,显著增强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力与真理感召力。
传递情感温度,弘扬英模奋斗志。红色精神以其超越时空的感召力与直抵人心的震撼力,构成思政课最深厚的情感根基。砥砺青春志向,核心在弘扬湖湘英模之魂,精选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忠诚信仰、雷锋服务人民的奉献情怀、《半条被子》鱼水情深的为民初心等典型人物事迹,通过沉浸式还原英模的故事,展示其信仰坚守与品格高度,引导青年在历史对话与英雄共情中,深刻感悟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实现情感共振与价值同构的双向赋能。这种精神具象化、人格化表达能有效破解情感疏离,显著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召力与浸润度,使真理力量在情感认知共鸣中深植心田。
开发专题性课程,涵育沁心润魂的“魅力金课”
红色专题性课程是以地域红色文化为内核,通过系统性资源转化与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价值涵育的特色课程形态。
淬炼文化感染力,打造地域特色课。深耕湖湘沃土,打造浸润式课程须聚焦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思想发源地、沙田村“第一军规”诞生地、水口村“支部建在连上”首次实践地等红色地标密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地域叙事;开发《红色潇湘》等特色课程,以“事件脉络+人物图谱+精神坐标”三维架构,全景展现湖南发出“建党先声”、成为“建军摇篮”、开启“建政先河”的雄壮史诗;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湖南贡献,彰显先进文化范式的独特引力。通过场景化解码革命精神密码,使地域课程成为激活文化认同的教育场域。
彰显地域亲和力,活化历史叙事链。彰显地域亲和力,重在构建有温度的叙事体系,将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蔡和森“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勇毅担当、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风范、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忠烈气节转化为课程情感基点,创新“四精”叙事法——以精到构思串联青年毛泽东游学路线模块,以精彩故事重现通道转兵历史现场,以精辟思想解读“经世致用”到“实事求是”的精神升华,以精致表达融合方言民歌与数字展演增强代入感,使历史叙事成为熔铸价值认同的精神共同体。
强化情感凝聚力,构建价值认同体。强化情感凝聚力,必须破解时空隔阂,将教材历史事件转化为家乡的故居遗址、红军后代口述、地方档案文献等具象载体,使溆浦向警予故居、板仓杨开慧故居、衡阳夏明翰故居等成为可触摸的思政教材;通过“寻访家乡红”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浏阳文家市收集秋收起义歌谣、在湘南暴动旧址访谈亲历者,实现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跃迁;以情感浸润催化理论认同,将“湖南人为何跟共产党走”的历史之问,升华为“新时代青年何以担当”的价值自觉,铸就情感凝聚与价值认同同频共振的育人共同体。
构筑活动性课程,淬炼砺行笃志的“活力金课”
红色活动性课程是践行“‘大思政课’与现实结合”核心指示的实践范式。通过“艺术赋能、场域活化、数字创生”三维路径,构筑贯通课堂内外的动态育人体系,使学生在“做中学、行中悟”的深度参与中淬炼理想信念,锻造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艺创育人工程,焕发红色课堂新活力。构建“编演悟行”贯通式红色艺术育人体系,将交响诗画、沉浸剧场等艺术形式转化为生动思政载体。例如,创排《湘江血火》,以磅礴乐章再现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忠烈气节;开发《风华正茂》,通过青年毛泽东橘子洲头“浪遏飞舟”的对话剧幕激活百年青春共鸣;组织千名学子深度参与剧本还原历史细节、角色体悟精神内核、舞台淬炼理想信念,在“演中学—悟中行”的沉浸体验中,将湖湘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深植心灵,实现从艺术共情到价值笃行的升华,铸就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脊梁。
融通馆校资源,打造三维活态新课堂。例如,遴选“红色资源教学库”,推动百所院校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刘少奇同志故居等革命场馆结对,打造“三维活态课堂”——在文物展陈中开展“算盘里的为民初心”现场教学,沿湘南起义路线实施“星火寻踪”田野调查,借数字展演重现通道转兵历史现场。通过场馆教室化、文物教材化、历史情境化,让红色记忆在行走实践中可触可感,使百年党史真正成为滋养青年的鲜活养分。
创新数智载体,升华铸魂育人新效能。依托沉浸技术精准再现湘江战役血火征程,使青年在历史现场体悟中深度筑牢信仰根基;开发《潇湘红旅》互动项目,将秋收起义战略智慧转化为新时代奋斗图谱。以“情境触动心灵—价值熔铸信念—实践淬炼担当”为青春成长阶梯,系统推动红色教育从感性认知向信仰固化的深度升华,使数智火炬传递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育人实效。
【本文系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湖湘红色资源有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研究”》成果2024JDSZK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