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立威(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特征,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已经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这些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促进工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将持续助力我国工业经济向产业结构更优、创新驱动更强、发展底色更绿的新型工业化目标迈进。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推动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相结合。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是前沿技术创新的源泉,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在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在1.2万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四成“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产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这种转型升级提升了产业整体水平和质量,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新型工业化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的主体,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最具创新潜能的主体,具有研发投入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等特点。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生力军。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近八成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四成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14家专精特新企业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企业以千分之四的数量贡献了超过中小企业四成的技术创新规模。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的内涵一致,有助于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解决我国产业链的“断点”“堵点”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以“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为典型特征,目前我国超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集中在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九成与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这些企业通过在特定领域的深耕,有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衔接生产链断点、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逐渐成为短板产业补链和新兴产业建链的关键主体。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促进我国工业体系向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数实融合和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专精特新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积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协同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步伐,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促进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引领整个行业向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项目“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号:BPHR202201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