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来源:经济日报2024-01-20 09:57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如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烂场雨”、洪涝、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继续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当提高,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不断完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增加,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种粮农民取得一次性补贴100亿元。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这是连续第9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充分体现了农业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各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挖掘面积潜力。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粮食增产。全国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99亿亩,比上年增加986.3万亩,增长0.7%。玉米播种面积增长2.7%,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2%且自给率提升。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实施效果明显。重点县粮食增产有效对冲了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全国粮食单产每亩389.7千克,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9千克,增长0.8%。

  在主粮品种中,玉米增产,小麦和稻米产量略减,但后者并不影响粮食市场供应格局。2023年,全国谷物产量12828.6亿斤,比上年增加163.7亿斤,增长1.3%。分品种看,玉米增产232.8亿斤,增长4.2%;小麦减少22.7亿斤,下降0.8%;稻谷减少37.8亿斤,下降0.9%;豆类和薯类产量稳中略增。冻害和降雨影响了小麦单产,但小麦总产量略减对小麦市场供应格局影响不大,国内依旧是供大于求。“扩大豆、扩油料”在稻米市场上有所体现,东北地区继续推行“水改旱”,南方地区局地种植面积有缩减,使得稻谷总体播种面积稳中略减。2023年,稻谷播种面积约4.34亿亩,比上年减少751.6万亩,但稻米市场整体依旧呈现“供需宽松”局面。

  综上,2023年的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要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在粮食生产上继续稳面积、增单产,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需求,重视非粮作物、禽类、水产品的发展,引导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牧草产业,重视全谷物的利用开发。

  二是以科技为支撑,加快粮食产业技术创新。继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围绕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筛选和优化适合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三是开放发展,多渠道保障粮食安全。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和粮食定价机制。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是保障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是影响农业生产者收入稳定的重要因素,要从基本收入保障、自然风险防范、市场风险防范等方面继续保障农民收入安全,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应根据历史单产和种养规模,为农民提供保底收入保障。

  五是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依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不同责任,科学设定权责考核指标和赋值权重,细化年度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积极发挥考核结果的引导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

  制造业稳中向好亮点纷呈

  2023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在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总量来看,制造业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对制造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5%,夯实了制造业恢复发展的基础。各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稳经济稳增长,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0个工业大省均实现正增长,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更加显著。

  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加速形成。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6%,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增强,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额更是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加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实现突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取得新成效,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29个、26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78家,产业创新基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制造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步伐加快。我国累计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2023年前三季度,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600余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00余家绿色工厂、400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连点成线,在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中小企业加速迈向专精特新。通过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力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全国共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1.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已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将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乘数效用,助力支撑“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应认识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隐患。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制造业要加快巩强育新、畅链融企、提质优策。加快巩固提升核电、高铁、5G、新能源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大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策源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成果转化优势,前瞻布局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畅通产业链上下游,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产业升级支撑消费升级;完善横向协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健全产业治理体系,支撑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共同保障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消费规模扩大,贡献显著提高。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0%。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8%、7.5%、4.9%、4.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同比增长9.2%。

  消费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支撑,有效对冲了外需收缩和投资疲弱的压力。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全年出口下降4.6%,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转负,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消费贡献率达94.8%,显著高于2017年至2019年的59.5%和2021年、2022年的65.4%、32.8%。

  二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品质提升。

  服务消费引领复苏。2023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0%,餐饮收入增长20.4%。其中,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0.0%。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山东淄博烧烤火热,1月至11月,淄博市烧烤相关企业注册数几乎是上年的2倍。

  旅游市场有效激活。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同比增长75.5%。“十一”假期,国内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倍,出境游同比增长8倍多。江西鄱阳湖区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当地升级改造民宿、农家乐,精心设计多条观鸟路线,打造研学旅居新项目,两周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升级类商品消费加速。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6.7%,渗透率达30.8%。智能产品销售较快增长,智能家居加快进入百姓生活。数字经济有效挖掘消费潜能,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消费场景不断创新,丰富消费选择。

  三是消费者更加重视消费质量和体验。

  消费者更加理性,强调真实需要,对性价比和性能的要求提高。一方面,预算控制意识加强。京东研究院调研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在决策前会根据预算理性分析需求,追求商品高性价比。同时,负债消费程度减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63.8%,较2022年末的71.8%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健康消费攀升。2023年上半年,体育用品消费总额同比增长9.6%。同年11月,智能手表、环保涂料、保健按摩器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京东“双11”期间,中老年体检套餐成交额同比增长3倍。国货因优质实惠受到青睐。去年10月,华为销量同比增83%,小米增33%,引领手机市场复苏。天猫数据显示,“双11”当天,共有402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其中有243个是国货品牌。

  四是以进促稳,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已逐渐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立足于超大市场规模及全产业链优势,消费潜力巨大,但高质量商品的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需顺应消费不断升级、下沉、融合等趋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加快消费模式创新,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持续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分棉:

  贸易结构优化韧性增强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外贸平稳运行,实现了外贸总体规模稳中有增、积极向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强大韧性。

  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568亿元,同比增长0.2%,第四季度各月连续保持正增长,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向好趋势明显。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进出口总值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外贸主力军的地位,充分发挥了稳外贸作用。

  “一带一路”推动外贸持续增长,贸易伙伴多元化。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我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实现持续增长,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市场布局更趋均衡。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19.47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进出口总值的46.6%。我国对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7.1%和6.8%,均高于外贸整体增速,新兴市场成为外贸增长新区域,外贸新空间不断拓展。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增长,成为畅通中欧及沿线国家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根据国铁集团数据,2023年,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运量持续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开行1.7万列,发送货物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18%,推动中欧贸易往来更加深入。

  自贸试验区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外贸结构持续改善。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十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扩至22个,合计进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占进出口总值的18.4%,为稳外贸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贸试验区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发展,经过多年调结构、促转型、重创新,服务贸易对外贸增长贡献度逐步提高,成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23年前11个月,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5.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值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3%;旅行服务进出口总值1.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5%。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外贸结构持续改善。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了外贸韧性。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逐渐成为外贸新动能,带动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外贸发展韧性。2023年,“新三样”出口总值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速度快、体量大、后劲足,外贸新动能加快集聚,外贸韧性不断增强。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跨境电商平台助力更多优质厂商、品牌出海,并带动更多产业升级,有效推进了我国外贸提质扩容。

  随着外贸政策精准发力,企业主动求新求进、应变克难,外贸平稳运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强大韧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外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对此,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双重驱动下继续拓展外贸新空间、开拓新市场,巩固外贸基本盘;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韧性;推进“新三样”持续释放新动能,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范围,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深化国际供应链合作,拓展中间品贸易。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