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2024-02-15 08:58

  作者:向 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春节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是中华文化精髓中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2023年,中国春节(农历新年)成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成为“世界年”,中国的春节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节日。“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①,春节是中国人乡愁文化的集体表达,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的生活日常中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作为一种“思乡的忧伤情怀”,新时代的乡愁想象,正从个人独特的情绪体验出发,穿越家国一体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转化,抵达天下一家的情结升华和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中国人的乡愁可以分为基础型乡愁和超越型乡愁。其中,基础型乡愁包括山水自然乡愁、故土情感乡愁;超越型乡愁分为精神乡愁、灵魂信仰乡愁。春节乡愁是以时间为表征的空间展示,是特殊时间节点的事件集合,是以血缘宗亲为情感纽带的社会景观。春节乡愁是在物质要素多元组合基础上的文化体验,是地方生活方式的集体呈现。春节乡愁的核心是基于身体感知的阖家团圆,归乡是国人表达春节乡愁的集体行动。春节乡愁之旅是个人情感的升华之旅,也是集体情绪的宣泄之旅,更是文化情结的认同之旅。

  千里归家,世代同堂。春节乡愁展现了一个民族面对时间流转、岁月交替的集体主义式的庄严审视。春节乡愁是面向逝去的往日时光,更是面向未来已来的未来憧憬;春节乡愁是面向特定族群的情感表达,更是面对国家建构的集体颂扬。春节乡愁是怀旧的,更是喜新的;是地方的,更是国际的。春节乡愁蕴含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结构和审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记忆场域: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

  传统节日是民族记忆的主要形式,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共同作用的记忆场。春节乡愁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记忆统合,既有核心家庭的亲人记忆,又有主干家庭的祖宗记忆,更有关联家庭的共同记忆。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春节乡愁是清晰而复杂的情感表达,是个体与集体、家族与民族、地域与国家等二元关系的多维交融。春节乡愁的表现形式是情感驱动的身体力行,是在特定时间段内集体呈现的地理景观。春节乡愁的移动是快节奏的规模化行动,是目标明确的集体式迁徙。春节乡愁的文化寻根是具有特定方位指向的山水行旅,是对故土家园的具身性感知和情感化参与。

  春节乡愁的文化记忆具有集体性、公共性和有组织性的鲜明特征。②“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长期以来,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从腊月开始,直到元宵节结束,人们在这段时间内的衣食住行都与春节相关,包括了楹联、年画、花馍、庙会、祭祖、龙舞、社火、元宵节、灯会、烟火、灯彩等多种文化活动和节庆仪式。流传了三千多年的春节民俗,是围绕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立起来的一套节事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春节民俗的保护、活化、弘扬、创化就成为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议题。

  现代都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在不断拓展、转化、调适人们乡愁的情感节奏和表现方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提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乡愁是通过“去国怀乡”的惆怅的疼痛感转化为怀念过去、向往田园的情感色调。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都市现代化都是指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而乡愁却是指向过去的。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盾的两种生命时态:物质发展的未来时态和文化乡愁的过去时态。调节这对矛盾的关键,是要抓牢、活化春节活动中文化仪式的行为特征和价值本质。传统的春节习俗,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既要保持传统春节阖家团圆、邻里和谐、四海同心的价值意涵,又要在春节民俗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融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将春节的符号元素、仪式行为和价值观念充分的时尚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将春节打造为具有浓郁地方味、中国潮和国际范的潮流文化景观。

  传统意义的中国春节包含以下三种文化景观:在辞旧迎新的过程人与自然共同经历了时间新旧更替的自然景观;在祭祖过程中感受家族集体力量和伦理意识的情感景观;在祭神过程中将世俗生活与神圣仪式融合为一的精神景观。③如今,这些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通过电视春晚、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渠道,融合文字、图像、影音等媒介形式,超越传统意义上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为人们带来多维度、多样化、多层次和疏离化的春节乡愁体验,这一方面扩大了春节乡愁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春节乡愁的传统价值。人们在度过春节习俗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正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在个体生活上的日常显现,是具体而真实的生动体现。如今,春节乡愁展示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人们在年俗活动中对精神生活所保持的自觉和重视。春节乡愁的生活景观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自我超越,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

  地方感知:春节乡愁的场景营造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化的地方记忆。对于每个人而言,地方不是一个客观中立的自然环境,而是一种情感认知、价值反思的主观体验。每个人的春节乡愁都投射进一个具象化的空间环境和具身性的地方感知,呈现出不一样的个体感受。

  春节乡愁场景是乡愁特定文化记忆的空间表达和春节特定时段的时间展现。春节民俗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展现了亿万人民文化认同的集体力量。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农业技术、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深度应用,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再造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条件。“望见山水、记住乡愁”成为国民共同意识,“追求诗与远方”成为大众第一需求。春节乡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差异化乡愁文化特色的活态培育,要避免不同地域、城乡之间同质化、低俗化的恶性竞争。开发春节乡愁文化资源的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要挖掘反映国人普遍认同的乡愁母题,注重乡愁故事的提取,充分发挥创意设计的积极价值,进而推动从乡愁资源到乡愁经济的转变。

  乡愁资源包括乡愁自然山水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这几年,笔者在春节期间多次奔走于全国不同的乡村和城市,看到了城乡地方感的逐渐消失和地方创生的反向努力。地方感是人对故土家园所怀有的一种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价值情结。所到之处,笔者看到了很多正在生长的乡村后现代式的砖房别墅,也看到了那些日益斑驳凋零的土砖木房,还看到了许多正在被小心守护的村落遗产。这些现象共同存在于当今中国这片正快速现代化的乡野自然之中,存在于乡民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之中。当看到这些变化中的乡村风物与进化中的乡土人文时,会让人本能地产生守护乡土遗产的文化热情。乡愁不是在个体视野下保持不变的情感流露,而是在集体意义上生生创化的共同行动。正如德国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尔(Hermann Bausinger)说,“故乡不是与一个地点相连的,而是与一群人相连的;故乡表达的是尚未存在但是人所期待的团结,故乡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现成物,而是任务”。④因此,保护春节乡愁资源,重建地方感的乡愁景观,构建春节乡愁场景的景观认同,成为乡愁资源创意开发的重要实践体系。

  春节乡愁是一个地方的活态记忆,连接了乡村聚落或城市社区中不同居民之间、社区外不同外来人之间的情感、情绪和情结。乡村是针对特定族群的乡愁文化共同体。乡愁经济是认同经济和情感经济,乡愁经济的规模大小不一,载体多种多样,形式灵活,但本质是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乡村气氛美学的涵育,是一种氛围经济。承载了乡愁的村落博物馆,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承载了乡愁的景区,就是一个无界景区。春节乡愁的氛围营造要充分凝聚老村民、新村民彼此之间的价值共识。可以按照乡愁资源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一个地方的乡愁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开发,抓住主导型、差异型乡愁资源,实施故事叙事、创意设计、品牌推广等赋能手段,在最大范围内拓宽春节乡愁的影响力,借助数字技术、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手段,加强社会营销、渠道推广、品牌传播和场景构建。

  认同消费:春节乡愁的经济价值

  中国的民族认同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国家认同。传统节日是建构个人文化身份、彰显集体文化认同、表达想象共同体的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春节咏叹的乡愁正慢慢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情怀,衍生为一种具有人文经济学内涵的新生活方式——乡愁人文经济。乡愁人文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内驱力是认同消费。个体认同、血缘认同、地缘认同、精神认同等不同的认同形态,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消费形态。总体而言,乡愁经济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这正是春节乡愁的时代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们奔向田野乡间,奔向自己的乡愁家园。乡愁经济是乡愁现代性演进所产生的新经济活动,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由于时间与空间的物理阻隔所造成的离愁别绪和朝思夜想。当今社会的春节乡愁,已经成为一种国民彰显文化自信的潮流表达,在国潮消费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转变成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春节乡潮。

  春节乡愁是恋地主义的情绪释放和精神提升,成为了疗愈心灵的精神良药。乡愁经济既表现为一种记忆力经济,更是一种想象力经济和认同感经济。乡愁经济打造的关键手段在于恋地主义吸引物的营造,表现为一种物的硬营造,也表现为一种符号的“软营造”。推动春节乡愁经济建设,要充分挖掘乡愁文化中的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将乡愁资源转变为乡愁创意资本,发展乡愁型文旅、乡愁型手工艺、乡愁型艺术品、乡愁型节庆会展、乡愁型图书出版、乡愁型广播影视、乡愁型网络文化、乡愁型创意设计、乡愁型动漫游戏等多种乡愁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春节的乡愁经济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又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创化,可以与地方的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春节乡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具有地方感的乡愁生活方式和乡愁生活产业的创意提升和价值升级。

  春节乡愁的价值实现途径在于文化创意赋能乡愁想象的路径依赖,可以采取创意设计、音乐、舞蹈、美术、数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赋能手段,发挥文化产业赋能乡愁经济的“价值”承前和“产业”启后的综合功效。要做好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乡愁文化生活的重建,推动春节生活美学方式和美学空间的营造;要组织专业化的文化创意赋能春节民俗组织和平台,根据春节遗产保护、春节资源开发和春节乡愁经济培养的不同需要,探索文化创意赋能传统节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不同参与主体的专业技能、社会资源融入春节民俗活动网络,改变春节乡愁资源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积极培育推动乡愁资源创意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精品民宿、研学旅行、特品加工等特色乡愁产业。

  乡愁经济是推动古村落、特色小镇、历史街区、自然地理转型发展的内生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代观光型和休闲型乡愁产品成功打造,许多展示乡愁的自然景区、人文景区和文化商场获得极大的市场成功。新时代以来,乡愁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互动式、沉浸式和日常化的体验型乡愁产品加以实现,呈现出五感联觉的深度体验,进化为新一代体验型乡愁产品。这一类体验型乡愁产品包括城市社区、街区、商区和乡村村落、农地、田园、森林、河滩等各种国土空间和地理环境的文化转化和审美构建,满足了人们自我认知、审美体验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

  春节乡愁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人思念;以地缘为连接的故乡怀念;对安生立命之本的文化眷恋”⑤,是“属于我们的节日”。乡愁是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怀旧情绪与感伤精神,包括传统农耕时代的基础型乡愁和现代社会的超越型乡愁,是现代社会中生活革命和消费升级的表达对象。乡愁曾经作为一种思乡的心理疾病,是人在流离失所的境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焦虑。其中,基础型乡愁是一种情绪的心理病症,超越型乡愁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生命的回归,所谓陶渊明“桃花源式”的乡愁、庄子“逍遥游式的乡愁”⑥。中国人的乡愁凝结了中华民族绵延三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根脉和活态遗产,正在经历新时代的技术革新、审美偏好、观念转变、国际形势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在彰显新时代文化伟力的勃勃生机,正在让春节从中国人民的节日变成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节日,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享节日。

  【注:此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数字赋能江西传统村落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3GL49D)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②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1-48页。

  ③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50-58页。

  ④转引自杭间:《手艺作为回“故乡”的“任务”》,《中华手工》,2019年第3期,第119-122页。

  ⑤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法制资讯》,2013年第3期。

  ⑥向勇:《从乡愁文化到乡愁经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第7期。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