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来源:经济日报2024-05-11 09:34

  作者:李海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绿色转型的挑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方面,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产量以及煤炭消费量等高企。能源结构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过煤电,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仍需加强。运输结构方面,公路承担着73.3%的营业性货物运输量,需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

  污染防治的挑战。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是PM_2.5。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为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指导值的6倍,与欧美国家也有差距。

  气象条件的挑战。一般来说,我国有大小两个气候周期。小周期是厄尔尼诺,每4年至7年轮换一次,今年预计将出现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从大周期看,每隔20年左右会进入沙尘频发高发期,这也有可能在今年出现。这些不利的气象条件将减少区域大气环境容量,降低大气自净能力。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改善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当前,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需从以下方面助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一,科技支撑。生态环境科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有力武器。要将科技紧密嵌入环境管理、地方治理、行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大气污染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修订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管理评价考核方法,制定修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及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新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修订重点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等,发挥标准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实施科技帮扶行动,解决一些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融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第二,绿色转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高碳能源结构以及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重点区域钢铁、焦化、电解铝等产业有序调整,继续推进燃煤电厂、钢铁、水泥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

  第三,联防联控。蓝天保卫战的实践表明,区域联合精准施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在联防联控区域层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长三角与京津冀基本上协同打通,整体解决“北上京唐、南下苏杭”的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在联防联控对象层面,基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特征,推动PM_2.5、臭氧等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第四,共同行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将治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严格监督;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攻关,持续监测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分析PM_2.5污染特征与成因来源动态演变,研究沙尘天气形成机理,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依据;行业企业应落实大气污染治理主体责任,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落实“源头防、过程控、末端治”,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总之,要进一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新格局,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