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现伟(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前不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激活各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技能人才对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等改革任务。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技能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活力充分释放。
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高质量充分就业压力大,技能人才数量和比重长期相对不足,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看,高技能人才短缺,且区域分布不平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各类企业用人需求和要求不断攀升,对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操作水平等各方面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部分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技能转换和升级压力大,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能人才多元培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
企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吸纳高质量就业的主力军,要大力推动技能强企走深走实,筑牢技能人才基础支撑,以人才活力增进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与技能人才共赢。
增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动力。激发企业培养使用技能人才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开发利用效能。建立健全多元经费投入机制,统筹利用多渠道资金资源,依托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落实就业补助、职工教育培训补助、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财税、金融、社保政策,激发企业培养使用技能人才内生动力。
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由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务、出管理,打造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主体,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积极营造技能人才良好成长环境。
健全多元培育机制,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和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扩大高技能人才来源和规模。突出就业导向和市场化导向,自下而上形成培训需求,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项目化显性化培训模式。发挥技工院校、社会化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作用,培养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按需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需求,支持企业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等,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和数字人才技能提升项目。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用好技能人才评价这一“指挥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引导企业职工学习技能、提升技能、使用技能。健全技能岗位标准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政策,增强企业职工技能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企业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岗位分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加强企业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构建“人才兴企、技能强企”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