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叶日者(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副理事长)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实名志愿者2.38亿人,志愿队伍135万个,志愿项目1295万个,服务总时长近53.9亿小时,规模效应加速释放、社会价值持续彰显。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事业迎来提质增效的战略机遇,也面临质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锚定战略坐标。大力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根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结构性优势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为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在党建引领下,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过程中,确保志愿服务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党的组织动员优势切实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充分整合协调社区资源与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如各级党委鼓励并引导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社区“双报到”,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实处,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提高群众志愿者思想觉悟的同时,让居民享受到来自党员的热心关怀和无私帮助。
“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在其中扮演着“润滑剂”与“黏合剂”等多重角色。在基层党组织的统筹下,志愿服务嵌入基层运转的各个环节,志愿者成为“有事好商量”的活跃力量。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广泛凝聚群众共识,调动起居民主动参与协商议事和志愿服务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如“枫桥经验”诞生地诸暨枫桥镇,160多名“红枫义警”正穿梭在大街小巷,以“一清二楚井盖数量”的责任感解决好“家门口”的大事小事。
“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一种先进文化现象,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激励并引领中华儿女广泛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人民群众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践行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文化拓展出新的时代内涵。正如50余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20余年来相继接力,在这所“大学校”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也为志愿服务精神书写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注脚。志愿服务正日益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高质量发展内涵:从规模效应到质效升级
参与机制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志愿者、志愿队伍、志愿项目总数显著增加,各年龄段、各行各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在此背景下,打通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参与渠道,构建覆盖全龄群体、强化激励褒奖的可持续性参与模式至关重要。面向外卖员和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结合行业特点定制义务取送件等“碎片化”志愿服务项目;面向“Z世代”年轻人,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壁垒,以公益打卡、技能共享等“轻量化”创新形式激发青年志愿服务活力。在扩展便捷参与边界的基础上,还需参考“时间银行”“嘉许礼遇”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精准激励回馈,实现“助人者受助”的良性循环,搭建起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网络。
品牌化建设凝聚志愿服务合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是破解志愿者单线“碎片化”服务的有效路径,实质是通过标准化和项目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在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具备专长和特长的志愿者能够集结成队、学习交流,在文明劝导、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如浙江宁波在全市推广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暖暖的新家”,党委政府搭台架桥,志愿者和专业装修人员等社会力量共同发力,不仅为困难群众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帮其逐渐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当然,志愿服务品牌不能仅聚焦于队伍打造,还需要组织策划多元的品牌活动和项目,构建起新时代品牌化志愿服务体系,使更多受益者转化为志愿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让志愿向善的力量生生不息。
志愿者素能培育提升服务质效。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志愿服务质效升级的关键变量。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但部分领域仍存在热情高涨但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应急救护、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志愿培训体系,通过通识教育、专项实训和场景实践破解能力短板,打造素能精良的志愿服务队伍,将个体善行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资源。如黑龙江省积极探索部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构建起“志愿精神+党性教育+专业知识+服务能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了志愿者培训实效。
关键突破点: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并进
构建并完善全国性志愿服务数字生态。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及部分互联网头部企业,均投入资源探索开发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志愿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数字化建设绝非简单的“线下转线上”,也绝非仅对志愿者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而是需要实现治理逻辑的系统性变革。当前,志愿服务数据孤岛和系统分散问题明显,全国各级志愿服务平台间存在明显壁垒,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在充分调研基层志愿服务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打通各区域和各部门系统接口,搭建功能多样、操作便捷的“一站式”全国性志愿服务数字协同平台,实现需求预测、资源调度、项目监管、效果评估、宣传推广等全流程闭环,打造完善丰富的“互联网+志愿服务”数字生态。
强化法治化与风险防控的双层设计。中央和地方已出台《志愿服务条例》等行政法规和相关组织行为规范,在《民法典》和《慈善法》等法律的共同作用下,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长期规范指引。面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名号滥用、资金流转、权益保障等现实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宣传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对照内容修订好地方法规;另一方面,适时出台科学完备的国家专项志愿服务立法,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各要素和全过程,保障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面对互联网环境下舆情治理等现实挑战,应提前谋划并持续完善志愿服务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机制,在关键时刻及时主动回应好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关切,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
国际志愿服务经验的本土化融合创新。一方面,充分研究并借鉴国际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经验,通过机制转化服务中国实践,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提供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以志愿服务“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的转变。如上海浦东新区借助志愿服务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推动外籍人士开展本土化志愿服务,鼓励在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志愿国际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起全球志愿服务联盟,携手世界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全球志愿服务工作。这种双向互动的赋能模式表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诠释。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以“国之大者”为纲,以“民之关切”为脉,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熔铸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伟力。它不仅以具象化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以“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有效实践,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面向未来,应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并进,通过法治化建设、数字化升级、品牌化建构、国际化发展等路径,持续释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让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就温暖底色和文明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