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米华全(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i思政大模型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深入发展。在数字化发展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的当代社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马克思认为“技术革命总会引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中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展现了融合趋势的广阔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主体、受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与方法(介体)以及教育环境(环体)”构成的有机整体。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环境的整体性塑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空间、丰富新场景、开创新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体重塑:从传统知识传递者到新型教育引导者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也即教育者,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涉及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扮演着“知识传递者”角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程度大部分受制于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水平、教育素养和视野眼界,致使其在选择与利用相关资源的过程中造成了部分有效资源浪费和错位。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诸如此类的局限性将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全新智慧型教育主体。
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教育者知识传播自主化。一方面,此类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完成基础性工作,助力教育者从以往大量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根据课程实施情况自主调节授课内容和节奏,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该技术全面收集数据和精准检索信息功能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者视野的局限性,使教育者在大数据分析和强大算法辅助基础上能够科学选取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避免浪费或重复,提升有效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教育者学情监控智能化。通过大量数据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精准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帮助他们更好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更早发现其思想波动或认知误区,及时进行干预引导。
当然,人工智能缺乏社会属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任何层面上都不能取代教育者的角色。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要使其与传统教育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新教育主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体能力的跃升,将教师从低效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学生的价值与思想引导。
客体激活: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境地,接受机械式的间接知识“灌输”,受限于教育者“点对面”的知识传播方式不仅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很难获得切身的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同时,受教育者反馈需求与意见的条件有限进一步弱化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兴趣与主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受教育者主体性意识觉醒和能力提升。此类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始终关注受教育者个体潜力,不断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其一是唤醒受教育者自主性。在“共生思维”指导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发挥信息提取功能以启迪受教育者的智慧、促进其发展,达到人机交互。在受教育者与人工智能之间“一问一答”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参与学习、主动反馈问题、自决互动内容、自主判断价值的权利,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动机被进一步激发。
其二是激活受教育者能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思维链”拆解问题,把受教育者提出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形成完整思路以清晰展示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以自身实践活动实现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受教育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情绪反应者转变为兼具深度思考力和理性批判力的主动发问者,其思维能动性被重新激活,进而在人机交互中促进思想政治素养的有序提升。
介体重构:从单向程序化内容到双向互动型系统
介体是主体对客体发挥作用的中介,包括主体为达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选取的有效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介体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时所选取的内容以及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下,教育者通常采用“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即一刀切、“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一对多”的模式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介体智慧性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滴灌”。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对不同客体进行精准画像以挖掘其差异化需求,根据个性化需求产出符合需求的相应内容。在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进一步实现相关内容的精准定制与推送,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此类智能技术根据异构数据间的关联性,打破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壁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革命性创新。该技术利用人机交互、知识图谱、多模态生成功能,构建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它从现实和虚拟两个层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发展,构建了“主体—技术—客体”的新结构,推动了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形成,创造了兼具快速性、灵活性和结构性的知识呈现方式,进而形成了“传递—反馈”的双向互动系统,不仅有效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高效良性互动,还能在此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内容与方式。
环体再造:从有限时空场域到数字泛在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环境,即与其有关或对其产生作用的外部因素,既包括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又包括教育熏陶的小情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在课堂教育场景,其传播的时空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影响。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泛在化时空条件。“数字泛在”即时时处处皆有数据。从大环境看,新时代国家社会的公共治理时时处处离不开智能技术,其数据化、协同性、智能化、精准性等优势为社会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助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开放化、智能化的背景条件。从小情境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时空界限,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时处处开展。就时间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突破了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约束,能够随时接收受教育者的提问反馈,及时作出回应,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开展。就空间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成人机之间的沟通、反思与思想认同,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空间壁垒,不仅促使传统物理教学环境与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融合,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内容适配度高、对话连续性强的精神交往空间,在开放、智能的大环境中打造了贯通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鲜明品格的生动体现。我们不仅要将智能化的“技术血液”注入教育系统,更需要坚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灵魂。在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主体的人机协同,激活客体的参与主动性,构建介体的双向互动系统,营造环体的数字泛在化空间,在数字文明时代续写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伊凡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