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金融(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这为新征程上我们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更加注重“提质”,筑牢人类生存的生态根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草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树种林种结构单一,易受病虫害侵袭,草原退化严重,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已经显现。要加快推进森林资源从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存量增量并重转变,科学选择树种林种,采取合理林分密度和林木布局,人为创建林隙或者利用枯木倒木促进更新,提升更新能力;避免超载过牧,实施草畜平衡,保护好草原生态。
搞好森林经营,保证森林资源提质增效。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面积超过1000万亩,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要用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分区施策、分类施策,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对于人工纯林可开展抚育采伐,进行近自然改造;对于过密的中幼林、八成以上是单一树种的纯林,可以开展疏伐;对于低效林地,坚持采小留大、采劣留优。要及时总结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地区的先进经验,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森林经营模式,逐步扩大经营范围。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退化草原修复和人工牧草地建设。要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有序设立新的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地系统治理,强化湿地分级管理。守牢生态生物安全底线,全面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和病虫害防治能力。
更加注重“兴业”,激发林草产业发展活力
在重视林草事业公益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林草产业,要强化林草物产供给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入金融资本助力林草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林草产业的物产供给。在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森林抚育作业,促进森林木材供给。因地制宜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加快推进“以竹代塑”,健全木制品加工利用产业链条。注重牧草、草原菌类、花卉和草坪等草产品的生产,开展草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林草种业振兴,配套推动畜牧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挥森林“四库”功能,树立大食物观,积极开发木本粮油、森林草原食品。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如桑蚕、药材、燃料、油茶等。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把数字技术融入森林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重构数据流、物质流和价值流,赋能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积极推进金融资本助力林草产业。推进政银担企合作,破解林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盘活森林资源,将“静资产”转化为“活资本”。搭建林草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债券、质押贷款、保险等金融工具的作用,如推行储备林贷款支持生态修复长期工程,探索“林权抵押+碳汇质押”的组合贷款形式,开发指数型林业保险产品,构建“信贷+保险+收储”的风险分散机制等。
更加注重“利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收益、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林区碎片化经营难题。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林企的改革,探索“林企牵引、林场支撑、林农共建”的现代林草经营联合体。推进股份合作、林业融资,让林农变股东、合伙创业共富。建立国家公园、公益林等区域生态保护差异化补偿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自然保护地原住民生产生活,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
推进城乡景观绿化,让老百姓眼前亮起来。城乡绿化关系到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要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推行社区绿化、屋顶绿化等,让老百姓“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在乡村的水旁、路旁、村旁、住宅旁等区域加强绿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留住令人向往的乡村美景。
弘扬林草生态文化,让老百姓心情美起来。要弘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优良传统,厚植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依托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史学等学科加强林草生态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利用海报、宣传片、网络直播等形式,在植树节、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引导企业、社区、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投身绿化祖国行动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