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与军队建设
【本课主题】
“一带一路”扩展外交舞台
【主讲嘉宾】
姚培生,1945年10月生于江苏省太仓县,1964--1972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73年入外交部工作,苏联解体前曾任中国驻苏联使馆随员、二秘、一秘;1993-1995年任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副司长,同期任与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四国边界谈判中方组长。1995年至2005年先后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拉脱维亚、哈萨克、乌克兰大使。2006年退休。2010年曾任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现为中国亚非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员。
【精彩论述】
今天讲“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新中国外交史。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尽管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外政策也做过多次调整,但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牢牢坚持,从未放弃过。即使在建国初期对苏联采取“一边倒”政策期间,新中国外交独立性也没有丢弃过。周恩来当年多次提出,为了抵抗美国对我国的威胁,跟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不盲从照搬”苏联经验,“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我们国家那时刚站立起来,面对的是旧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经济很穷很穷,但对苏联这个大国没有任何乞求,没有一点奴颜婢膝。这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鲜明的独立性。当然,苏联确实为我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直没有忘记。习近平主席不久前访问俄罗斯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专门接见了帮助中国抗日的苏联老战士和参加援华建设的苏联老专家代表。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形势变化中国对外交政策做了较大调整,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超越意识形态”的方针。通过调整,我国争取了更多朋友,扩展了国际政治空间。没有这样的调整,我国不可能在相对安定平静的国际环境中获得发展机遇。2001年,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其核心就是相互友好永不为敌。很多同志曾问我,我们跟俄罗斯现在怎么走得这么近?要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我说,当然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再好的朋友也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我们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两国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利于地区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中苏两个大国对抗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历史对此已作了很好的注解。邓小平1989年5月在接见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时说了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是战略家的语言,一般政治家是想不出的。这八个字概括了两国关系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展望了共同发展的美好远景。我们现在跟俄罗斯采取不结盟政策,是双方都吸取了教训。大家看到习近平最近与普京见面时,双方都强调两国之间要进一步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这个方针我们不会变,我想俄罗斯今后也不会变。这么大的两个邻国只有合作,才能同时有利可图,任何形式的对抗总是两败俱伤。我认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主要标志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立场基本一致或相似,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担当责任;在双边交往中政治上相互尊重,互信不断加强,务实领域进行平等互利合作。
现在历史进程又到了一个节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后跟国际社会怎么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建立更多的联系?是沿袭传统的方式继续走下去,还是要不断创新找到新的突破口?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只能是跟着别人求生存。我们看到,美国政治制度弊端日显,国内问题成堆,但社会总体上能保持活力,领先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创新理念。李光耀说美国往往在困境中出现神奇创新能力。我认为,这与美国的人才政策有直接关系,因为美国历来广纳天下精英。精英就是有独创精神的人。特别在科技领域,他们有超前的理念,有独辟蹊径的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通过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而为实现这些部署,对外交政策又做了一系列调整。习近平关于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的主张,是对中国外交理论和思想的重大贡献。这一主张对稳定我国与大国的关系,促进我国与周边邻国以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对破解“一带一路”上的许多难题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