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赖 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径。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守正创新,就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诗人屈原感楚国国运之变,将忧国忧民之思倾注笔端,写下《离骚》;北宋画家王希孟叹山河之美,把“可游可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千里江山图》;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发出时代的“呐喊”。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搞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是文艺创作的一体两面,没有传承,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唯有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大批活跃在荧屏上的节目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点燃大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拉近历史文化遗产与观众的距离;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以新理念、新技术把传统习俗带到当下。文艺工作者还要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文艺创作若只是照搬跟风、克隆山寨,学其形却不能具其意,文艺生态必然单调匮乏、毫无生机。文艺工作者只有跟随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创新,文艺大花园才会春色满园、百花齐放。近年来的文艺创作在理念和形式上不断推新,佳作迭出。《长津湖》《革命者》《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电影开掘主题立意,注重创新表达,用鲜活的电影语言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采用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段,赋予舞剧以“舞蹈化的戏剧性”;杂技剧《战上海》则将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与谍战等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的成功表明:只有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的革新,文艺创作才能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拓展文艺新空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想象。新技术引发媒介变革,催生出新的文艺理念和文艺实践。例如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纪录片、短视频等网络文艺形式蓬勃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文艺两新”也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有生力量。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文艺创作“内容为王”的核心要义并没有改变。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网络文艺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网络动画《大理寺日志》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网络文学《大江大河》《复兴之路》《大国重工》立足现实,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丰富文化内涵,开拓新的表现手段,实现艺术与技术新的融合。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工作者当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扎根生活沃土,勇攀文艺高峰,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奋力书写新时代文艺辉煌新篇章。(赖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