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人口高质量发展、“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波:奋发有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波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越是向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过去40余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要胸怀“国之大者”,锚定目标任务,奋发有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一是更加系统地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发展。这样既可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进而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也可以大大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二是更深层次推动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开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软性基础设施的开放水平和程度,决定着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全面、深入、持久的水平和程度。三是更大强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解决“卡脖子”问题。四是合理优化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应鼓励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开放措施,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五是以更大担当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寻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
【高文书: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文书认为,人口变动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存在简单的决定性关系。人口素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机制变革等诸多因素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本质的影响因素。因此,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大力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落实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任务。第一,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变量。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人口发展与安全,稳定适度生育水平。第二,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关键要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涉及多领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口教育素质、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第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要把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第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效统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具体行动,协调部署和规划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此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还要顺应不同阶段人口发展形势,不断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人口发展战略,优化人口结构,全方位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着力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杨子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强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何以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两个结合”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两个结合”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两个结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制度建设,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长期保持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两个结合”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沈壮海: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认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此,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方位、战略意义、本质特征、使命任务、发展道路等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文化建设是要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主体性,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即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打开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间,尊重创造、呵护创意,开拓文化新疆域、发展文化新业态、满足文化新需求、彰扬文化新风貌,为中华文明贡献新增量、开创新历史。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卢光盛、马燕坤: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应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做文章】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卢光盛、马燕坤表示,当前,区域国别学方兴未艾,学科建设也正在逐步深入展开。区域国别学的发展生命力在于学以致用。当前,需要从“国之大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可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做文章,注重学科“门槛”和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在学科体系中,学科交叉的方式与边界、二级学科的设计如何解决等问题。学科建设应当首先明确交叉学科之“交叉”如何落实到区域国别学中。这就涉及学科边界的问题,也关系到区域国别学如何与国际关系学等传统学科和专业融合发展及融合发展的程度。就二级学科的设计而言,首先,根据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二级学科的建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次,根据官方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二级学科的设置也是一个必然的“程序”。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应当在该过程和“程序”中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地探索建立二级学科。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新兴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不必急于“统一”和“规范”,应鼓励先“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然过程。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