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个“历史新高”见证稳中求进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多个“历史新高”见证稳中求进

来源:经济日报2023-12-16 09:31

  作者:熊丽

  坚持稳中求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以贯之的总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尤其要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忽视稳,急于求成;也不能只求稳,不思进取。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不止于此,12月初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11月份全国汽车产量超300万辆、截至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均再创新高。此外,预计全年汽车出口将超过500万辆,创新历史纪录;全国水利建设提前1个月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年度目标,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再创新的历史纪录……时近年终,多个领域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一项项“历史新高”刷新纪录,夯实了“稳”的基础,见证了“进”的力量。点点坐标,勾勒出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的奋斗轨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态势明显,积极因素在积累、亮点在增多、预期在好转,不少机构预测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根据对100多项经济指标的跟踪监测,其中有80%左右已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系列部署,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坚持稳中求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以贯之的总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尤其要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稳是大局、是基础;进是方向、是动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不能忽视稳,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也不能只求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纵向上,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时度效,给社会以稳定预期;横向上,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部门政策统筹协调,防止造成政策超调或互相抵消,真正让基层、让企业、让群众有感有得。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保证和动力。如果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20万亿元,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大致相当于10年前的2.1个百分点。对于大体量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恢复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比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进”来实现更好的“稳”。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动力优势、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坚定信心,真抓实干,2024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熊丽)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