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感悟优秀节庆文化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感悟优秀节庆文化

来源:人民论坛2024-02-15 08:56

  作者:靳呈伟(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祝祈年,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以春节为切入点,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两个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

  春节“走亲戚”是中国人传承已久的民俗。“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基层,“走亲戚”到人民群众中间,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问冷暖显深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走访从冰天雪地的林业棚户区到百姓身边的菜市场,从工地现场、快递服务点到胡同里的四合院,从曾经的贫困村到受灾的村民家里,行之所至、言之所及,无不关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春节走访一半以上把首站选在农村——2013年甘肃元古堆村、2015年陕西梁家河村、2017年河北德胜村、2018年四川三河村、2020年云南司莫拉村、2022年山西的冯南垣村,春节走访一半以上为中西部地区——2013年赴甘肃、2014年赴内蒙古、2015年赴陕西、2016年赴江西、2018年赴四川、2020年赴云南、2021年赴贵州、2022年赴山西,充分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访贫问苦、脱贫攻坚的重视。

  入乡随俗共迎新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孕育了各式地方民俗。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走访期间,总是以当地风俗习惯同大家一起共迎新春——在内蒙古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在江西同村民一起打粑糍,在河北张家口和村民一起炸年糕,在四川与百姓一起炸酥肉、磨豆花,在北京的胡同里同老街坊们一起包饺子、贴“福”字、炸饹馇,在云南敲木鼓三响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祝福,在山西老乡家中做枣花年馍……风俗虽不同,但各自展现出年的浓浓味道,寓意着相同的美好祝福。

  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促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记得住乡愁”,赓续文明传承,需要爱惜并保护好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历史文化遗产既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地方特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走访中先后考察过西安市博物院、北京重要历史文化片区前门东区、山西平遥古城。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苗绣为例指明方向:“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统筹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进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开展特色旅游、特色经营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春节文化意蕴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民俗类第一,充分反映了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独特文化意蕴和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蕴,在春节团拜会等场合集中阐释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并赋以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道出春节文化的内核——“辞旧迎新”。过年是盘点旧岁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每次春节团拜会讲话中都会回顾既往的一年,总结这一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在重要的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还会从大历史的视角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文明史、党的百年奋斗史等。总结历史、致敬历史,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汇聚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时序更替,梦想前行。过年也是谋划新篇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春节团拜会讲话中也会提及下一年乃至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明确目标,提出要求,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新的步伐,书写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忙年”、吃年夜饭、守岁,不仅享受天伦之乐,更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春联、年糕、爆竹、压岁钱,“敬天”“祭祖”“祈岁”“纳福”,对生活的理想具象化、符号化、生活化,年俗中处处透露出美好的愿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道出春节文化的情感归属——“万家团圆、共享天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有着深厚的家庭情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情愫。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中国人的家庭情结形成了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夫孝,德之本也”。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浓缩为“孝老爱亲”。将“孝老爱亲”从家庭层面拓展至国家层面则成为“为国尽忠”。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当今社会快速变化,有些人可能会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应推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紧密结合,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出春节文化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虽然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我们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阐释了生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譬如,鼠乃十二生肖之首,鼠年代表着新一轮生肖纪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新的开端。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具化为为民服务、无私奉献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拓荒牛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老黄牛精神。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无畏的象征,具象为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玉兔呈祥象征中华大地愈发安宁祥和、生意盎然、朝气蓬勃。鸡是“德禽”,是“知时鸟”,鸡鸣而起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勤勉勤奋精神。狗是人的忠诚伙伴,常常被称为金犬、玉犬、瑞犬、义犬,是忠义和平安的象征。猪是六畜之首,猪年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阐释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春节文化集中展示了伟大民族精神,为华夏儿女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春节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日,为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了契机。我们要围绕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传承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换言之,富有特色的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通过“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马克思主义彰显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既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又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LLZZA054)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