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镇空间发展、科技创新、碳达峰碳中和、乡土文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鲁明川:打好“组合拳”,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鲁明川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强化法治保障层面,应把空间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集约发展,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必须坚持法治思维,把保护城镇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生态空间。在发挥市场作用层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内涵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环境标准体系,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镇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在加快科技创新层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纽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合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在完善政策体系层面,统筹考虑区域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形成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元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要立足当前,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补齐工业“四基”的技术短板,筑牢基础设施建设、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技术长板,重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发展,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供可行方案。另一方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潜能。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导向,支持培育有助于我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重点产业板块,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友国:以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把握“双碳”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以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统筹考虑,科学把握节奏,注重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一是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不仅需要在供给侧加快产业体系、能源体系、交通体系等绿色低碳化转型,而且需要在需求侧推动创建巨大的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二是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革新齐抓并进。需强化绿色低碳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同时,还要通过制度革新进一步优化相关体制机制,创造条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三是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各级政府应更好发挥作用,制定行动方案,统筹做好“双碳”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降碳效率和节约成本。四是实现区域间协同降碳。不同区域应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降碳路径,可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协同优化、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双碳”规划及政策协同对接等途径实现协同降碳。五是实现国内国际相互支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培养技术人才;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与国际气候治理相关的规则制度对接。
摘编自《经济日报》
【翟玉晓: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
翟玉晓认为,在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要不断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积极发挥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内化自律的作用,努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村民互动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在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层面,发掘其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有益文化元素,推动传统乡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定专项开发和保护政策,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群众、社会组织为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利用灵活丰富的形式推介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美德善行;收集各乡各村历史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资料,整理好祠堂、族谱、碑文等历史文献,建立系统的历史文化档案库。在搭建平台桥梁层面,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凝聚乡村作为文化共同体、心理共同体和制度共同体的情感和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开拓乡土文化资源的多元化传播路径,挖掘乡村社会的新生态、新发展、新动向,搭建起城乡积极互动对话的数字化桥梁;汲取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来丰富工作手段,及时化解农村征地拆迁、工资拖欠、劳动纠纷、非法集资等矛盾隐患。在注重多元治理层面,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发挥乡村能人反哺桑梓、凝心聚力、教化村民作用,培育发展基层自治组织,鼓励他们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