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5-23 09:49

  作者:刘吕红(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内在包含了对生产力革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全新命题,代表着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深刻理解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阐释、现实要求、实践路径,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特征、抓住高质量发展关键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生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生产力的时代特质,为纵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应当解放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提供理论引领。新质生产力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阐释,其本质仍是人类改造自然时从事实践活动的生产能力,且是由生产要素内部及其之间以一定结构组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运动规律,是推动当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新质生产力生成并发展于传统生产力,将在扬弃中完成“新”与“质”的革命性突破。随着大数据、量子科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列宁说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遵循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应当怎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实践指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彰显,成为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根本动力的逻辑主线。人既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亦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以现代化强国建设促进人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生产力系统中调动好“物”的积极性,更应该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一方面,以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有高级技能和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在科学的分工协作中稳步提升“社会总产品”;另一方面,将“人”的因素贯穿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和各环节,系统性重塑生产力跃迁中人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对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认识和规划开启现代化发展新范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关键动能、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绿色繁荣、为未来竞争赢得战略主动。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基于具体国情的深刻把握。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规模巨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等具体国情依然是发展要面对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强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过程中,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岗位;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建立了科技为先、创新为本的技术进步型的内生自主的持续增长模式,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将带来文明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创造更高层次的绿色和舒适生活。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具体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逐步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精尖人才数量依然不足的现状,进而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另一方面,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更好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效力、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重要作用。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应对世界变局的必然举措。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主要国家之间新科技竞争如火如荼,世界范围的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时代发展推动着影响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渐次产生。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找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将引领我国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革命的进程中赢得主动权和先发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路径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加强科技创新、塑造新兴业态、推动绿色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优质动能、奠定产业基础、筑牢生态根基。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培育现代化优质动能。以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是确保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获得优质动能的重要条件。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锚定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取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锚定未来,要聚焦先进前沿领域,增强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孵化人才,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精心布局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提升系统集成创新水平,构建产学研一体贯通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新兴业态为关键阵地,夯实现代化产业基础。结构是要素的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呈现载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塑造现代化强国建设产业优势的必然要求。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重点改造升级一批行业企业,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发展水平,从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入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集群。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畅通产业内部要素流通和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增强前瞻性布局,发现发掘尚处于孵化阶段但具有成长潜力和颠覆能力的未来产业,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机遇,掌握未来产业的战略主动,将未来产业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换道超车的主阵地。

  以绿色低碳为发展导向,筑牢现代化生态根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打造绿色生产力的战略选择。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导向,摆脱对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加快推动传统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低效率、高污染和粗放式发展向创新驱动、高效率、可持续和集约式的新型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美丽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让绿色生产力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动力引擎。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