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共建“一带一路”、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文化强国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万喆:共建“一带一路”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指出,当前全球政经形势变乱交织,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做好政府主导、市场搭台、企业为主角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更加精细化、优质化地选择合作方向和方式,落实具体项目的合作和执行,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完善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安全保障机制,一方面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织牢“事前预警、事中管控、事后追溯”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防控网,维护共建“一带一路”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另一方面,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政府管理部门要履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责任,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同时要处理好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共建国家风险防控责任的关系,双方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协同以高水平安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志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黄志斌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劳动者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因而要求劳动者在认知上具有智能科技和绿色科技等知识储备,掌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实践技能,并保持对坚持绿色发展的高度自觉。劳动资料的革新升级重点在劳动工具上体现,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既有劳动工具进行改造,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利用新科技研发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劳动工具;通过应用智能技术对一些废置劳动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价值考量以促进其回收再利用。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和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应重点关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于自然资源利用,重在善用绿色、智能的劳动工具及其配套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于产出,应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
摘编自《经济日报》
【孙远太、贾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孙远太、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创新中心研究员贾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以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和挑战。根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容和核心特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以坚定的制度自信进一步巩固和健全根本制度,充分发挥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顶层统领性和全域覆盖性作用。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形成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优势,基本经济制度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制度连接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以最大力度、最高标准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段妍: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指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遵循时代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现代诠释,对其形式进行创新发展和多样呈现,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归根到底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指向,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顺利前进。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建设文化强国与新的文化使命是内在统一的过程,新的文化使命体现新的目标任务,只有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才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提振民族精神,这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