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瑞草迎春:春节花卉习俗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瑞草迎春:春节花卉习俗

来源:北京日报2025-01-29 10:37

  作者:刘君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董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丰富的国度之一,培育花卉的历史悠久,长达数千年。从古代到现代,从北国到南疆,从迎新赏花到簪花、赠花、春节花市……花卉始终与春节习俗紧密交织。

  “椒花献颂”的春节典故流传千古

  远古时期,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促使花卉成为吉祥的象征。古代人们在立春之日有“迎春”习俗。西周初年已出现一年一度庆祝丰收活动,人们用花卉或花卉图案装饰厅堂,这也算是最早意义上的年宵花。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年节习俗在汉代得以定型。唐朝,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节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及前后三天为春节假日,正月初一朝廷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而较早明确记载花卉与春节关系的是《晋书·烈女传·刘臻妻陈氏传》,刘臻之妻陈氏正月初一献予君王《椒花颂》:“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意思是说:我亲手采来这枝花朵献给您,美丽的花朵映照您的容颜,祝您长寿绵延。此后,“椒花献颂”成为春节典故,代指新年祝词,椒花被用来象征春节的祝福,寓情于花,流传千古。

  插花艺术为人们新春赏花增添更多趣味

  隋唐时朝,插花艺术的发展为人们新春赏花增添了更多趣味。这一时期,插花自传统的宗教供花转变为一门专学,通过对花木赋予个性与象征进行插花创作,人们的美好祈愿从神像前的净盘和供瓶绽放至各生活生产场所,在插花形式上发展出除盘花、瓶花两种传统形式外的碗花、缸花、竹筒花、小品花、大堂花。新春佳节的插花通常选用艳丽、明快的花材,以松、菊、梅、柏等为主要材料,搭配如意、年画、春联等吉祥物,引外景入内室,以花茂期兴旺,在敬天地、礼先祖中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宋朝春节期间,皇帝赐花,臣子簪花,百姓戴花

  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催使花卉使用迎来新高潮,赏花、簪花之风盛行。据董勋《问礼俗》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六朝时期因战争频繁导致人口损失巨大而重视人口繁衍,人日便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节日。唐沿袭六朝剪彩戴胜的人日习俗,并增加“人日赏春”活动。这一时节梅花初放,时人诗曰,“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至宋朝,宋承唐之元日朝会旧制,但更为“芬芳”——“正月元日,再举庆典,其日文武下僚,集大成殿,各服朝服。自皇帝以下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载,“正月十四,车驾幸五岳观迎祥池,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皇帝赐花,臣子簪花,百姓也紧随潮流,头戴鲜花穿行于大街小巷。

  冬季用火室培育花卉

  赠花、簪花、赏花等爱花情节提高了鲜花的冬日需求,于汉代发明的农业温室技术便被应用于花卉栽培,冬季用火室培育花卉,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腊尾年头,烂漫如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寒冬腊月所卖鲜花供新年所用者,出于暖室,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因此称为“唐花”或“堂花”。花市随之繁荣起来,花卉交易在夜间进行,有诗曰“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繁华热闹尤甚,元宵之夜的花市被诸多诗文描绘记载,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热烈祥和的氛围中,花色妍妍,千灯闪烁,风卷笑声,人影如云,车水马龙。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

  花卉不仅是文人墨客挥发才情的着墨点,也常出现于画家笔下,与春节花卉习俗密切相关的“岁朝清供”制度是常见的画题,岁朝图将古人岁时欢乐与花卉雅趣展现在后人眼前。岁朝清供是在农历新年正月初时,将各式各样的清雅物品摆放于案头,以求新年吉庆、春意盎然。岁朝图始于唐代,至两宋,在宫廷中正式兴起。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幅岁朝图的《北宋·赵昌·岁朝图》,就以湖石和繁茂的梅花、山茶、水仙、长春花不留空隙的铺满画面,鲜艳热烈。至明清时期,岁朝清供习俗盛行,花卉仍是这一习俗的重要元素。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写道,“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年宵花市真正兴起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花市年俗继续发展,可以说年宵花市真正兴起于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是最早的年宵花文化发源地,于明代万历年间出现,是现代广州花市的前身。至明末清初,广州最有人气、影响最大的年宵花花市初具雏形,花卉品种远超以往,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春节买花成为当地人的习俗。清冯向华著《羊城竹枝词》曰,“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清代延续明代的赶年花习俗,嘉庆年间上海也出现了年宵花会,以梅花、水仙、茶花、松、竹等传统植物为主。逛年宵花会逐渐和逛灯会、庙会一样,成为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清黄钺绘制的《龢丰协象》图册中的《富贵唐花》图,描绘了农家用盛开的鲜花作年节装饰的情景。除了盎然芬芳的植物花卉,在明末清初之际,绒花自宫廷盛行并迅速传播至民间,一时之间广受欢迎。寻常百姓家中,无论是婚嫁、春节、端午还是中秋,佩戴绒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祈求吉祥与好运相伴。

  千百年来,花卉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与美好寓意融入辞旧迎新的欢庆时刻,春节花卉习俗作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从椒花颂词、插花迎新,到簪花、“唐花”,再到岁朝清供制度、春节花市文化等等,花样翻新的是喜迎新春的庆祝形式和载体,不变的是其中蕴藏的中国文化的风雅韵味,以及人们饱满而又美好朴素的祈愿。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