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魏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讲席教授),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上海市智库青年领军人才)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产业政策博弈化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以数字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由传统的“效率至上”向“统筹安全与效率”转变。“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一些产业链供应链的应急性、权宜之计予以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是确保产业发展效率与安全的内在要求。
重视供需不匹配问题
在以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为主的风险和制约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逻辑关系看,“节点—链接—网络”是构成产业链供应链的基本要素。“节点”特指参与经济循环的各个产业环节所对应的主体;“链接”指的是节点间形成的经济和技术联系,如产品供应和销售关系、商业信用关系、合作研发等;“网络”则由节点间形成的多个链接组成,生产网络、供应链网络、价值链网络和创新链网络等都属于网络的具体表现形式。“节点—链接—网络”有机结合,催生了产业链供应链“点—线—面”的复杂体系。
核心节点层面,创新能力不足,链主企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核心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一些核心节点的自主可控能力还存在短板。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例,芯片设计和制造两大关键节点对外依赖度高,产品制造和抗风险能力不足。链主企业往往被赋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发展“领头羊”角色,但一些企业享受到了资源政策倾斜的红利,却未能如期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如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类别、信息壁垒、自身经营能力等因素影响,链主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价值创造力较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无法推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如链主企业嗅觉不灵敏,无法提前预判风险、及时消除风险,反而会将负面效应放大传至链路中的其他节点,从而引发产业链整体产生巨大动荡,增加中断风险。
关键链接层面,存在纵向链接脱节、横向匹配失调的问题。纵向链接上,供需不匹配引发的产能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新能源汽车市场愈发火热之时,伴随的是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产能过剩,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上下游企业存在信息延迟现象,最终造成链路的脱节。横向融合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由于政策壁垒、地域壁垒、信息壁垒等因素,尚未实现精准匹配与融合,具体表现为:人才链薄弱失衡,数量具有优势但尖端人才匮乏,制约创新链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链,无法为产业链“卡脖子”节点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资金缺失或错配,阻碍科技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换;产业链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无法吸引人才,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网络建构层面,在高精尖产业规则和标准上缺少话语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还涉及技术标准制定问题。以半导体为例,涉及芯片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大多由美国等控制。主动在战略新兴领域优先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新规则、新标准,及时抢占话语权,是一个需要抓紧落实与推进的战略课题。
聚焦“四链”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应以“强能力、重协作和建制度”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节点层面,重点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运营管理抗风险机制建设;链接层面,聚焦“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网络层面,主要关注提升供应链网络地位,打好规则引领牌。
以“强能力”为核心,提升关键节点尤其是链主企业自主可控的能力建设。按照技术导向和经济导向优化链主遴选标准,如通信领域的华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半导体领域的中芯国际、关键矿产领域的五矿集团等。支持链主数字化改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碳足迹核算平台,协同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升级。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服务机制,引导私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以“重协作”为核心,强化纵向和横向链接的创新机制建设。优化“四链”融合的纵向贯通机制,统筹拓展产业项目的溢出效应,完善产业之间的耦合机制。可重点完善传统产业为新兴技术提供应用场景的发展机制,积极拓宽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推动金融、医疗等行业大模型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助力其从辅助助手向精明决策者转变。畅通“四链”融合的横向协同机制,重点在于善用市场与政府“两只手”优化“四链”深度融合的机制,解决供需脱节矛盾。可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配置资金链、人才链,形成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以“建制度”为核心,利用规则引领治理能力制度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求在技术网络、市场网络中具有治理地位,在产业规则和标准上具有话语权,并拥有反制和威慑的“杀手锏”等。除了传统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规则、数据规则、绿色规则等方面的全球参与机会,不断构建与完善“中国规则”“中国方案”。
ESG方面,可统筹整合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推出具有普适性、专业性的标准,包括重点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电力等行业企业,向可持续、负责任的发展模式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在风控体系中引入ESG表现,链主企业通过践行ESG来构建风险分担、优势共享的“共赢链”,以供应链金融方式帮助上下游企业充实现金流。
数字化方面,可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供应链各环节信息无缝对接、实时共享,提高透明度和协同效率;推动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建立,提高对供应链状态的监控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兴通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起生产运营可视的柔性智能工厂,就是值得研究乃至探索推广的案例。
绿色化方面,可推行环境友好型标准和碳排放规范,制定绿色认证和评估机制,鼓励企业采纳环保技术和工艺,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符合环保要求,减少环境风险并提升安全性。为此,建议在“一带一路”牵头制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规则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