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金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珏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振兴县域经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推动城市产业、技术、资金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互补,可以构建城乡互利新格局。当前首要任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享有与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助力社会公平。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将村社、乡镇、县城、城市纳入一个连续的整体中,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城乡融合是县域振兴的基础与前提。城乡融合打破了城乡间的要素壁垒,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为县域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江苏省江阴市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引领,创新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模式,引导城市企业下乡投资,推进“两业融合”试点,依托数字经济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功能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系统集成是构成共享发展机遇的有机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县城作为县域的核心,其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对城乡融合至关重要。如福建省晋江市依托强劲县域经济,同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创新。当地通过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增强县城辐射力;创新治理体系,构建“1+3+10+20+N”的指挥调度体系,开发智慧网格平台并推行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全域规划是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互济格局的有效抓手。城乡融合与县域振兴的协同发展,通过城市与农村优势互补,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如浙江省湖州市将城市与乡村视为整体进行布局,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发展绿色产业与循环经济;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并加强城乡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综合施策是共绘城乡融合发展新蓝图的重要支撑。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力合作,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把握不同县域的禀赋特色,分类制定县域发展策略,充分挖掘、开发、放大其特色和有利因素,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活力。
加强县域城乡统筹布局。发挥县城的统筹引领作用,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域规划,以发展规划为引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制定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城市与乡村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安全标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融合路径。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优化县城治理体系,推进数字县城建设,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促进城乡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将乡村产业纳入城市产业规划中,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乡村手工业产品、传统文化产品,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鼓励智慧农业、可视农业、植物工厂、直播带货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推动城乡设施一体共享。加大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县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建共享。优化政策设计,构建县城农村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加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发展,搭建线上教育平台、网上预约诊疗平台,实现城乡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素养。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维护生态共建共治。树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理念,加强县域内生态环境的统一规划和治理。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乡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农村生态项目,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