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出自身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特别是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
必须保持长期政治稳定,同时要形成具有主导力、凝聚力的政治力量。没有政治稳定,任何宏伟蓝图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从“一五计划”一直到“十四五规划”,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一步步推进现代化,基本前提就是政治长期稳定。
现代化过程要有主导性政治权威,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取得现代化成就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提供了现代化的引领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凝聚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变革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延续性。虽然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大的领导性力量,但从国际范围看,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而政治动荡往往和经济衰退相伴生。世界各国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的时期,都是政治稳定、政治凝聚性与政治领导力比较强的时期,例如,韩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创了韩国经济增长的“汉江奇迹”,为韩国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巴西库比契克政府是巴西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时期,在库比契克强有力领导下,巴西创造了短暂经济增长奇迹,完成了巴西人百年迁都夙愿,建成了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巴西利亚。
必须坚持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始终推进经济不断发展,始终拥抱人类科技进步前沿。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挨打,根本上是科技落后,这使得中国面临具有科技代差优势的外来强敌的降维打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努力追赶科技前沿,将科技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经过几十年追赶,中国已经从一个科技落伍国变成了全球科技引领国之一,科技创新模式从外源式创新,向以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的内源式创新转变,在一些重点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正成长为世界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的国家,根本在于它是产业技术革命的领先者、领导者。中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在第二、三次产业革命中处于追随者的位置,在新的数智化革命中,中国已经成为潜在领导者之一,虽然美国仍然领先中国许多,但是美国人追求的代差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美国要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数智革命主导权竞争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焦点。
必须形成包容式现代化模式,推进现代化过程共同参与、平等参与,现代化成果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不但创造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能够实现所有人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反观印度,它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是现代化模式却并不包容。印度的种姓制度长期使得不同种姓群体不能享有平等就业权利,近年来虽然得到改善,但是潜在影响仍然巨大。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模式包容性问题,二战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水平,占世界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40%,随后美国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造成了大量铁锈地带,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
现代化成果必须所有人都共享,一些国家现代化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处理好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之间公平分配问题。只有少数人现代化,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最终会演变成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处理好现代化成果共享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升期,能够去汲取全球的财富,通过社会福利等方式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一旦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以及在全球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些内部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
必须对传统社会进行根本性、全面性变革,同时又不能割裂传统文明,要推动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文化保守性力量很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性、全面性改造。越是古老的文明,在西方现代化冲击之下,其固有文化抵抗力量就越强。
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需要从改良到革命,原因就在于要冲破传统障碍,非借由革命伟力不可。正是通过革命,中国涤荡了数千年沉积下来的污泥浊水,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了传统文化中人剥削人、人欺压人的腐朽因素,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又不能跟传统文明完全割裂,否则就会失去自我。中国能够走出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和其独特的文明根基是密切相关的。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内在相通,传统“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内在相通,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内在相通,传统“大一统”国家观与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统一的要求内在相通,传统“天下为公”的政治观与现代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内在相通,传统群体本位的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团结协作理念内在相通。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明资源与文化资源。
必须在开放协同中推进现代化,同时要保持自主性,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道路,不断积累内生发展动力,避免陷入依附式发展。现代化必然是在一个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世界各国的经验一再表明,只有开放,才有繁荣,闭关锁国,颟顸自大,必然导致失败。同时,在一个不均衡的全球化过程中,光强调开放是不够的,开放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放,另一种是非自主开放。只有自主开放才能带来繁荣,万邦精华皆为我所用;非自主开放会使得国家沦为跟班、附庸、殖民地,甚至解体,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日本现代化的一个教训就是依附型发展:二战后被牢牢绑定在美国战车上,成为美国的帮佣,一方面获得了巨大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要看美国脸色过日子,根据美国的意图来行事,不但主权上半独立,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碰到美国打压只能俯首帖耳。
中国推行的是自主性开放,能够在利用全球化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又避免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单向依附关系,实现了自主增长与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正是具有这种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开放条件下,消化、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实现自主性增长与工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正是通过自主性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分工位置中的不断升级。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从事对外扩张,同时还要加强国家安全保障,防范外部的政权颠覆,反对地区或者国际霸权。西方和日本等国现代化进程,总是重复着国强必霸历史,国家强大之后,就开始从事对外侵略、对外扩张,“天道好还”,反过来又成为本国衰落的根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过程。不但落后时主张和平,强大的时候依旧保持和平。作为生产性国家,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我们最为有利,有了和平,我们就能生产,就能贸易,就能致富。可以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正是通过和平发展为国家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然,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斗争,我们能够在和平环境中顺利发展,同样也能通过斗争求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了世界普遍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从“向西看”转向“向东看”,中国已经成为他们眼中的发展模范,就如同2023年3月贝宁总统塔隆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事实上中国现在已经是非洲的未来了,中国是一个范例,即任何国家都能从无到有发展,中国模式对我很有启发,中国模式中独立自主和优秀的治理方式都在激励着所有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