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文明交往进入到普遍交往时代。西方文明囿于自我中心论,对待文明本质、处理文明间关系、开展文明交往,形成了西方绝对主导的文明交往模式即“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这一模式致力于论证单一文明全球扩张的合法性,其在实践上有严重后果,理论上有严重谬误。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对于促进人类普遍交往是有历史合理性的,但这样的合理性毕竟是“历史性”的、暂时性的,其在实践层面上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人类文明交往需要新的选择、新的模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构建了超越西方中心论的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为了推进整个世界的文明交往模式的变革,我们需要更好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鉴模式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
复数文明观
尽管西方内部有不少学者对单数文明观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但是真正的、全面的批判与超越,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及其蕴含的复数文明观。复数文明观的核心是文明多样性,其本质就是多元文明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普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复数文明观反对单线进步论的文明发展模式,强调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非线性、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不仅在形态上是有差异的,而且其历史演进也是有差别的,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文明演进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历史、宗教、习俗,彼此交相辉映、相因相生,共同擘画出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逻辑必然否定单线论、单一论的文明发展图式。文明多样性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基础,不同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吸收营养,促进自身不断发展进步,从而共同推动整个世界文明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明交往中的西方文明单向作用论。文明多样性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强调的乃是不同文明的双向、多向作用,以及文明对话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多元文明时期,不再由西方文明对所有文明起单方向影响支配作用了。
文明平等论
西方一些人以文明发展程度差异为借口,构建所谓的“文明等级论”,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比别的文明发展程度高,因而对其他文明采取一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暴力胁迫的态度,甚至认为西方文明对外进行“文明输出”、殖民扩张是具有合法性的。对此,我们要坚决批驳。中国共产党人在承认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主张不同文明要平等相处。文明平等论构成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基石。“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交流互鉴模式遵循的是“主主平等”的哲学观,不同文明都是平等主体,否定“主体支配客体”的权力逻辑,不同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构成文明改造或文明对抗的依据。文明交流互鉴模式最坚决地反对不平等的文明秩序,主张“构建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是对西方主导的文明等级秩序的替代方案,开创了文明交往新模式,致力于实现平等相待、和平相处的文明秩序。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秩序)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平等性。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以文明平等为原则,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文明发展道路等。伙伴之间没有主从之分,没有阵营之别,也没有门户之见。二是和平性。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超越了把文明划分为不同阵营、进行结盟式对抗的老套路,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处理文明之间的关系。三是包容性。对于文明之间的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同文明可以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和追求的伙伴关系,构建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虽然和平性、包容性与平等性稍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平等文明秩序的基本要求。
文明互鉴论
文明互鉴论是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需要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分,不断推动文明更新。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的。
开放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立场。文明差异不是文明冲突的理由,只有坚持开放包容,不同文明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隔离、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对抗的“固体模式”,而是相互流动、相互交融、相互塑造的“液体模式”。在文明交往中,要始终以开放包容超越零和思维;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也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但其模式是强制性的、单向度的,本质上是单一文明的全球扩张,忽视了世界历史背景下文明交往中非西方文明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无视非西方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了平等的、多元多向的文明交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文明对话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方式。对话不是急于向对方兜售自己的观念,试图说服他者接受自己的价值信仰。对话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承认他者、尊重他者,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审视自身,通过向他者学习更好完善自己,促进大家共同发展。文明对话承认所有文明存在的合法性,强调不同文明独特价值,强调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都有向他者学习的必要性。就连西方学者也充分认识到:“欧洲文明已经失去了自视优越的资格,过去不再由它控制;现在,欧洲和‘其他’文明共同面临着一个任务——展开对话,继而设法构建一个新的文明,一个全球文明。”中国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主张不断扩大不同国家的人文交往,“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
文明共存论
人类文明交往,最终目标是文明的共存与对话。中国共产党人将“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今世界文明交往中,为有效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实现文明共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和而不同”原则,致力于构建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文明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多元性。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着眼于“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实际上以西方文明为目标,追求人类文明的同质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同而不和”。遵循“和而不同”原则构建的文明共同体不是单一文明的“国际版”,而是多元文明的集合体。第二,和谐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道并行”指“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不同”并不意味着“相害”“相悖”,多元并不意味着冲突。文明共同体内部的文明间的关系是和谐性的、对话性的,而非冲突性的、取代性的。第三,共识性。文明共同体不是不同文明的“散装”,而是基于共同性构成的文明集合。文明共同体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存在一个从“不同”到相互“认同”的过程,即不同文明通过对话交流寻求交汇点,达成“共识”,相互认同,不断扩大共同性。
超越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创造性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构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人类文明交往模式,为推动文明对话,引领世界文明走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