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曾因积贫积弱备受外强欺凌压迫,这坚定了中国人民的信念,必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走的是互惠互利的互联互通之路、文明互鉴的共同发展之路、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最终体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基因中突出的和平性,使得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坚持和平本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坚持的国际关系准则是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积极扮演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不搞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更不会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中国的考古发掘和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倡导和平理念的表达,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平根深蒂固的追求。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明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实力和较为先进的政治文明形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中强而不战、盛而不扩、卫兵弗用的理念,体现出强调和善、以和为主、崇尚“文”德的思想意识,同时又呈现汇聚融合了四方文化因素与精华的“和合”现象。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秉承的是和而不同的融通思想,坚持弘义融利的和平互惠理念。这种和而不同并不否认为应对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不平等、地缘政治紧张、技术与伦理挑战、移民与难民危机、能源与资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也不否认国际社会应该就人类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同时承认在这些需要之外,还需尊重不同的道路选择以及各国追求价值观差异的存在。欧美等国家基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西方文明,并非现代文明的全部,只是文明百花园中的一员,只要能秉承和平共处的理念,人类文明的花朵必将竞相绽放。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选择
从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诸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基本都经历了通过扩张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原始积累,随后将现代化模式向全球输出,用武力获取资源、用殖民掠夺势力范围、用资本掠夺获取巨额利润、用智力教化获取意识形态掌控和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它们的核心目的是利用先发优势,广泛借助各种手段实现对后发或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充满了对他者的压迫、掠夺和剥削,资本主义塑造的现代化理论,所谓“等级论”“优越论”“中心论”“零和论”等,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意识形态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中的黩武和非和平因素,是对西方先掠夺后发展,追求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以及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和制度体系。它从被动应激式的路径转向主动谋划式的探索,从被动接收西方理念和制度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聚焦本国到兼顾全球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并积极寻求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欺负、压迫和奴役其他国家的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自立自强和友好合作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在求索中表现出和平发展的特征。在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思想界曾发生激烈争论。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中国都未曾用武力征服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国际社会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声音。2012年以来,各国都在观望中国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坚信“国强必霸”,笃信并炒作“中美必有一战”。但现实表明,中国一直以自己的步调、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发展自己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实践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并未步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走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互利共赢的联通之路。其中,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完整延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在和合理念下的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和平之路。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促进共建国家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历史是合力,历史也需要杠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撬动历史前行的杠杆。
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秉承兼容并包、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即使是国家强大时,也没有采取强者通吃、武力掠夺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既是对中国文明观的历史性总结,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提炼。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次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己达人的全球发展倡议、以和为贵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及倡导和而不同的全球文明倡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而不走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样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天下为公”的现代化,是能够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文明进步成果的现代化,是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