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向明看来,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自从站上讲台,三十多年来,他心里随时绷着一根弦,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1978年,王向明考入云南中医学院开始大学生活,以极高的自觉性刻苦学习。5年后,他以33门功课平均94.4分、实习成绩全优、毕业论文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并入选干部后备队进入省委党校深造。学习结束后,他回到云南中医学院留校任教,负责“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缘。
在授课过程中,王向明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在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学位班,正式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业之路。在此后的工作中,他先后担任云南中医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和昆明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校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务。但无论身处何职,他从未远离教学课堂,积累了大量一线教学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王向明在1999年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深造,并在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王向明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真理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是为“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没有捷径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快速发展,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跟上变化,用理论的视角对实践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积淀起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树立起科学的政治信仰,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将鲜活的实践展示给学生,做到以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变化。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这是王向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秘诀,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三十多来,王向明一直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为了让自己的课程有深度,他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甚至可以在课上背诵原文;为了改变自己的“云南普通话”,提升课程效果,他努力练习发音,一字一字地纠正,还找机会接受了专业培训,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感染力;每次讲课前他都要打好腹稿,琢磨每一句话怎么讲,“减少无效的语言,让课程的有效信息量最大化”;他总会把自己的课程录下来自己听,从中挑出不足,再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当前,王向明的教学对象已经从“60后”变成了“z世代”,面对这些个性更加鲜明的学生,王向明在教学当中下了更大的功夫,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运用更多互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在王向明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就特定的主题办杂志,并进行展示;可以参加“毛泽东诗词朗诵和演唱会”感受中国的革命历程;更可以看到他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的名义》,以“舌尖体”来举例论证。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这位老师的教学不只是“使知之”,更是和同学们一起“共思之”。
王向明的认真与奉献使他收获了众多荣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标兵、201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等,而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尽了一个教师的本分,“我热爱教书,把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是我的一大乐事。”(光明网记者李澍整理)
王向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教育部党的十九大“百人宣讲团”正式成员,中央电视台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和新常委见面会现场报道特邀评论嘉宾,团中央全国大学生骨干培训学校导师,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成员,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专家团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专家。曾获评中宣部、教育部授予的“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教育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师德标兵,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标兵,2014年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201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