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郝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结构性变革。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意义,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演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实践成果,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党始终高度重视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生态文明思想也随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国家建设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经济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尽管当时生态文明概念尚未系统提出,但党和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基本方针,为后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雏形性的实践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问题,逐步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进入制度化、法治化阶段。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标志着中国生态理念迈向系统性建构阶段。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日益系统化、战略化。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旗帜,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美丽中国”成为共同愿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由实践到理论、由理念到战略的系统演进过程,既体现了党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日益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的战略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指导实践落地,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表现在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全民生态意识显著提升等多个层面,彰显了从理念跃升到现实治理能力的深刻转化。
历史性变化,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显著提升与制度化推进。从以往注重局部治理的实践探索,发展到如今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这一变化不仅在话语层面完成了理念的升华,更在治理层面实现了机制的拓展和创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同时,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体现在话语体系的重塑上,更落实到了制度层面,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不断健全,构建起基础性、长效性的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治理逐步走向系统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彰显了从理念确立到制度生根的历史性进程。
转折性变化,体现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与发展模式的深刻调整。全国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治理成效日趋显著。202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 µg/m³,比2023年下降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2%,提高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占比仅0.9%,下降0.7个百分点。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出治理能力的跃升,也反映出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以生态红线制度为代表的空间管控机制,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绿色转型的持续推进,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出传统路径,迈向更加主动、科学、协调的治理新阶段。
全局性变化,体现为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的整体架构,并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等方面系统发力,推动生态文明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从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到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从“双碳”目标的提出到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文明已成为全领域、多层级治理体系中的核心议题。可以说,生态文明已不仅属于环保工作的范畴,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展现出从局部突破向全局统筹的战略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工程之一,凝聚了党对自然规律、发展逻辑与治理方式的深刻把握。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走出一条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对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既有深厚的理论指导,也依赖于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整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辩证法客观规律的遵循。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社会实践必须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不能脱离自然发展的逻辑轨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实践中,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重要发展理念,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视为发展的基本底线。在治理理念上,更加强调系统观、整体论,体现出对生态系统内在调节机制的深刻尊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句警示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一技术或政策的堆叠,而是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将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量变到质变”等基本规律,具体而深入地运用到生态治理实践中的过程。
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准则。在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这蕴含着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性实践要求。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根基而非附属,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逻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进。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强调“治标”与“治本”的同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必须形成联动机制,打通部门壁垒与区域协同。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求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演替能力,在自然演替受限的区域进行适度人工干预。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推动制度、政策、文化协同发力,让生态意识成为群众的普遍价值认同。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强调在履行国际责任的同时坚持中国国情导向,既不跟风承诺也不落入被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不是线性的,而是系统协调、长期博弈的过程,这也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实体现。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全局战略高度,以更新理念、更宽视野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真正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武桃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