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医学、生活服务业、民生工作、大学生就业、小微企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仝小林:发展祖国医学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认为,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独特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想,使得其在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可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祖国医学势在必行。应当认识到,中医药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疫情防控中成功运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首先,中医药应急防治体系尚未健全;其次,中医药防治疫病科研思路还不够明确;最后,中医传染病学人才与中药战略储备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尊重、遵守中医药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吸收新型科学研究成果,围绕提高疗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疫病的系统研究,同时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防治体系,并完善科技政策支撑的配套措施,下大力气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学疫病学科人才,从国家层面筹备中药应急资源储备,最终使中医药防治重大疫病体系成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一鸣:加大对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指出,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对提振我国消费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将为我国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第一,加强全产业链视角的顶层设计。建立数据规范和标准,推动企业从物料采购、物流、加工、零售、配送和服务等业务流程全链条数字化。第二,探索不同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服务业点多面广,不同细分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差异较大,其中电影、票务领域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大多数行业渗透率较低。第三,加快生活服务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企业上云、数字化转型设备、服务购买给予支持,提高数字化转型资金保障,精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难题。第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将生活服务业数据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之中,在发展即时配送网络、培育智慧生活服务企业等领域给予更多资源投入,以带动生活服务行业的全面数字化。第五,推动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发挥生活服务平台数据、科技等优势,助力政府提振消费,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摘编自《学习时报》
【曹红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办好群众关切事情】
曹红艳表示,在疫情所带来的前所未有挑战之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项民生指标和一系列惠民部署与举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改善社会消费预期,是扩大内需、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六稳”还是“六保”,都把就业放在首位。聚焦重点人群分类施策,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难,打通农民工返岗“堵点”,补上复工“断点”。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形成合力,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及时“供氧”“输血”,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生存下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稳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经济的基本盘。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郭立场:促进大学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郭立场指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境下,促进大学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促进大学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迫切需要高校和属地政府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水平。一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迫切需要搭建完善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使学生、学校、社会的就业要素形成完整高效的配置,降低供需双方的人职匹配成本。二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勤工俭学、校园服务实践等育人环节,鼓励学生投身生产实习、岗位锻炼等实践环节,积累并维系良好的社会资源,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信息来源和求职空间,从而降低求职成本。三要构建就业保障体系。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基层就业、挂职锻炼、应征入伍等实现多渠道就业。同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提升保险水平和保障措施,促进大学生失业者积极再就业。四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教育部门要着力解决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引导工作,人社部门要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社会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其他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多方联动、凝聚力量化解就业难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董希淼:加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董希淼认为,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抗风险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在特殊时期,大型银行应扛起责任和担当,继续发挥机构网点多、资金成本低等优势,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并逐步降低贷款利率,将更加有力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下一步,应从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为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推动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主流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加大合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减少大型银行下沉服务可能产生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防止对大型银行的激励政策措施“误伤”中小银行。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