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定制度自信 决胜脱贫攻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坚定制度自信 决胜脱贫攻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9-04 18: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吴华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关于扶贫开发本质、阶段、重点、方略、动力和制度等论述,简称本质论、阶段论、重点论、方略论、动力论和制度论。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贫困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根本遵循,对全球贫困治理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本质论

  “本质论”阐述了贫困治理的根本性质。其一,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其二,消除贫困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是党的庄严承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其三,贫困治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治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学习贯彻“本质论”,要求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推进脱贫攻坚。一是加强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脱贫攻坚是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二是压实贫困治理的责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要统揽脱贫攻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贫困治理。解决好贫困群体的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阶段论

  “阶段论”阐述了贫困治理的历史方位。其一,明确脱贫攻坚在贫困治理中的历史坐标。“现在,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其二,立足脱贫攻坚发展阶段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取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超越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其三,明确我国脱贫攻坚在世界反贫困斗争中的历史方位。“如果到2020年我们能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那就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也意味着我国将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其四,着眼谋划2020年后扶贫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学习贯彻“阶段论”,要求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把握规律推进工作。一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消除贫困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不同时期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不同。脱贫攻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二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准推进确保打赢。全面部署阶段,出台政策,形成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面推进阶段,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全面收官阶段,确保精准退出,巩固脱贫成果。三是着眼长远,谋划好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三、重点论

  “重点论”阐述了贫困治理的重点任务。其一,扶贫开发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其二,把握“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其三,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就全国而言,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

  学习贯彻“重点论”,要求抓住主要矛盾,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紧盯短板弱项攻坚克难。聚焦重点区域。瞄准“三区三州”,瞄准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聚焦重点群体。瞄准老、病、残中“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对象,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摸清“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底数,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在把握“重点论”同时,注意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

  四、方略论

  “方略论”阐述了贫困治理方式方法和策略的深刻变革。其一,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把握精准是要义,脱贫攻坚贵在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其二,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在内容上,“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在路径上,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同时强调不形而上学。在工作环节上,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其三,注重机制建设。“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了贫再补救。”

  学习贯彻“方略论”,要求把精准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一是精准确定对象。严格标准程序,找准扶贫对象,并区别不同贫困类型,把脉问诊,找准贫因。二是精准分类施策。对未脱贫人口,按照“靶向治疗”和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对已脱贫人口,巩固脱贫成果;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加强监测预警,防止返贫致贫。三是精准脱贫退出。坚持现行脱贫标准,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

  五、动力论

  “动力论”阐述了脱贫攻坚内外部影响因素和主客体关系。其一,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其二,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一些地方工作还是老办法老路子,简单给钱给物,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到位,在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上做得不够。”其三,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其四,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各方参与是合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学习贯彻“动力论”,要求处理好脱贫主体和扶贫主体的关系,既重视内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重视外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发挥脱贫主体作用。扶志补齐“精神短板”,扶智补齐“能力短板”。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帮扶,打好脱贫攻坚人民战。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汇聚全社会力量脱贫攻坚。三是转变帮扶方式和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扶贫不能包办代替。转变帮扶方式,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激励贫困群众参与。

  六、制度论

  “制度论”阐述了我国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优势。其一,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其二,脱贫成就反映我国的制度优势。“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三,反贫困斗争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其四,我国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对全球贫困治理有借鉴意义。“我们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学习贯彻“制度论”,要求坚定制度自信,提升贫困治理能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是用好用活行之有效的扶贫制度。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投入制度、责任制度、帮扶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用足用活用好。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扶贫制度。根据扶贫开发实践变化,与时俱进完善扶贫开发制度,形成更精准、完备、管用的贫困治理体系。三是把扶贫制度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过实践检验的精准扶贫制度创新成果,有的可以运用到国家治理层面,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本质论”揭示贫困治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扶贫开发的逻辑起点;“阶段论”指出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历史方位,是确定新时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现实基础;“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明确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动力论”分析了影响脱贫攻坚的内外部因素,阐明贫困治理的运行机理;“方略论”把精准作为贫困治理的核心要义,指明贫困治理的科学路径;“制度论”阐述了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和制度贡献,为贫困治理提供了根本保障。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学懂弄通做实,坚定制度自信,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