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苏小菱、李震华(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乡村共富研究所)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基础在教育,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如何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牵引,让更多的人才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彰显了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支撑性、先导性作用。相关高校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遵循“学用贯通”培养原则,构建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面向广大乡村人才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探索形成“学历提升+技能认定+项目拓展”的乡村人才振兴范式。同时,毕业生扎根乡村,通过打造未来农场、领办农村合作社、创建共富工坊等实践,发挥联农带富的“领头雁”作用,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持续人才支撑。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沃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当前,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项目很多,但以政府主导式培育或学校配送式教学为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培训内容趋同质化,训后跟踪服务和转化指导薄弱。各级政府要强化制度建设,指导高校和培训机构系统构建“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基层田间学堂”四级培训体系,以效果导向建立分级培训标准、完善绩效评价办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向县域延伸,以县为单位申请农业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专业培养项目,加快培养高新产业技术人才;建立市、县、乡三级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并将城乡人才流动纳入县域人才工作考核,构建梯度化落户通道与创业扶持包,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乡发展组织化保障程度,解决人才入乡的后顾之忧。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规划》将“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重点,明确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要将城市创新要素定向导入乡村,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深化“科技特派员+”赋能模式,设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支持特派员团队技术入股初创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效能;以县域为中心,建立乡村产业科技大脑与数据共享平台,开发涉农数字孪生系统,拓展教育培训中的数字技术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动态更新城乡就业创业人才需求热力图,形成“需求-供给-匹配”资源匹配体系;要强化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农业物联网等资源库建设,加快农业大数据、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技术输出,形成有地方显示度的标准化培训方案体系。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本质是用系统思维重构乡村生产关系,形成“培养-使用-增值-反哺”的生态机制,推动乡村人才从“候鸟式流动”转向“扎根式发展”。一要实施人才成长积分制,建立积分银行,根据人才技能水平、产业带动、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等情况,进行人才积分量化评估与动态管理,实施负面清单和末位淘汰,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二要联合行业协会发布乡村科技职业目录,深化青年大学生入乡联合招引工作,完善地方人才引育奖惩机制,开展村集体经济共富计划,千方百计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三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农业职业技能认定服务工作,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技能等效评价机制,打造现代“新农人”培养服务窗口。
人才在教育的沃土中茁壮成长,科技从教育的源泉里激流勇进。未来,我们需要在县域层面加强政策集成,通过教育赋能、科技下沉,实现人才激活与成长回流,推动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