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来源:天津日报2022-12-12 10:24

  作者:贺新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再一次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最新论断。

  马克思主义行根本在于其科学性、真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与人类思想史上以往的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根本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它不仅站在了人类道义和认识的制高点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达到真理观、价值观和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进而能够科学认识和解释世界;关键在于它还能以真理之光照亮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进而能够有效地改造主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其人民立场。判断一个理论行还是不行,要看其立场。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立场上的理论一定是人民所喜爱、所认同的理论,是一定能够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立场上、为全人类谋利益求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那样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以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为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其能够科学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能够成功指导实践的理论一定行。基于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解释,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鲜明的内在品格,也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总是表现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句话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既是无产阶级这一实践运动的主体力量,也是这一实践运动的主要受益者;人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内在统一,而不是互相分离。在无产阶级运动中,人民是实践(历史活动)中的人民,实践(历史活动)是人民的实践。正因实践品格,才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把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转化为积极改造世界的社会行为。而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出改造世界的作用,就必须与无产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毕竟,马克思主义只是人们用来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而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不能只停留在“批判的武器”上,而必须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并由无产阶级所掌握;因为马克思主义从一产生就“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经无产阶级所掌握,才会变成摧毁一切对立的物质力量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也把其“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因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是一种来得非常彻底的理论,不仅抓住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而且抓住了人的根本即人本身——一切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其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因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而必然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因首先是各个国家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而必然存在具体性和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也因其普遍性、世界性而具有开放性。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学说从来都持开放态度,他们一再告诫自己和人们,他们的理论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他们的理论是希望在不断地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在批判与发现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发展。每个具体的民族、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都要面临和回答所处的具体时代问题,根据时代需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立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大时代课题的产物。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或修正、或丰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其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并不仅仅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多少部著作、提出了多少条具体原理和结论,而关键在这些具体原理和结论背后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以及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正如恩格斯一再强调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行关键在于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而具世界性。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落地容易,但要扎根开花结果,必须国别化和时代化,要与具体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不断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实现其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如何在中国大地上发挥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作用,成为指导中国无产阶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有过教训,但在教训过后找到了有效路径。这个有效路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理论创新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键在于找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即“结合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把它发展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开花结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形成了这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在它们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征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到扎实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成就,“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新征程新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一堆要大家背诵和重复的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是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它们不是封闭的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真理,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其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与要求。

  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篇大文章,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在接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已经明确,为完成历史使命,必须继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继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在新征程新实践中,一是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二是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三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四是要进一步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理论,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同时,要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

  在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的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其必然要求就是要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准确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时空坐标和新的历史任务,回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诉求,以创新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形态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保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行,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行,进而保障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好、世界社会主义越来越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1@WTG006)阶段性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