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色发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绿色发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作者: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近期,一些美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就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行业所谓“产能过剩”横加指责。讽刺的是,这些国家一方面频繁炒作、夸大事实,另一方面又不断升级抹黑和遏制打压中国科技创新;一方面指责中国政府发放补贴,另一方面却加大对其国内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补贴力度。这种“双重标准”的论调和做法再次表明,同造谣、污蔑、中伤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转移“过剩产能”的老腔调一样,西方国家总是企图既维持霸权主义观念,永远站在地球“食物链”顶端,又自诩站在道义制高点而凸显其自大和狂妄。

  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自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做。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绿色低碳技术的划时代变革、生态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生态财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人口规模巨大、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国情,始终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根本上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韧性。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这些战略性举措和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的结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不仅推动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还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些西方国家曾以所谓“GDP-环境总损害=实际创造财富”质疑中国经济增长,诋毁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现在,面对全球新增绿化面积1/4来自中国的事实,面对中国通过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打破西方工业文明数百年关于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实现“越发展越保护,越保护越发展”这一理论逻辑和发展实践相统一的事实,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则选择了漠视和淡化。事实上,2012—2021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34.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生态红利: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标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正是从以老百姓衣食住行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出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创新性突破,使生态环保产业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世界没有想到,中国在为人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环境的过程中,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旧动能转换。为了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国在诸如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火电厂超低排放、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环境监测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了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绿色交通、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特别是,中国主动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甚至6G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开辟了数字生态文明的新赛道,使生态环保产业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示范性的增长点,令世界瞩目。

  21世纪最深层绿色变革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出,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是相较于工业文明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是具有现代性概念的人类新文明。随着工业文明引发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人类文明本身的历史演进,特别是人类对于自然、整个地球和宇宙认识的深化,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历史性飞跃,中国倡导和大力实践的“生态文明”本身既意味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绿色发展将推动21世纪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这场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对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为重要战略路径和发展引擎,引领和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方面是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改变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中国传统重化工经济的“软着陆”,有力回击了外界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的说法。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重塑中国发展动力。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60582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25%。这一数据是中国在向世界郑重宣告“双碳”目标后,以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的背景下实现的。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在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近20%人口、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中国实现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历史叙事下实现的。这种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空前伟大的,必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可以说,中国既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又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轨道,引发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新一轮变革。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这表明,相较于工业文明发展之路,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绿色崛起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不外乎是翻版的“中国威胁论”,目的是抹黑中国、打压中国、阻滞中国发展,背后的逻辑揭示出资本主义强迫、剥削的非正义性,以及刻意维护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傲慢和愚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发端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新浪潮。谁主动拥抱人类新文明,谁就能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