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梁晨晨
前不久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此举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更高效地转化和应用,对于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较大成效。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020年起,增加至每年29亿元,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水平。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第二次修正,进一步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在政策持续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然而,这与部分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技推广服务应用效能不高、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不强等方面。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多措并举,打通堵点,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应坚持产研结合,以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强化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能力,建立分工明确、合理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难题。另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到田的应用通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切身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增收带来的实质改变,破解农业领域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深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能否直接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所用,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必须有农技推广服务作支撑。完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科技型农业企业、科技小院、产业基地等力量广泛参与,构建融合互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应用,使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及时化,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人才队伍,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高效的农技推广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技服务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需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过硬、踏实努力的推广骨干人才。吸收优秀人才纳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条件地区可以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定期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知识培训,在良种繁育、生物防治、农业机械、农产品经营、农业生态安全等农业技术领域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岗位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职业补贴等管理制度,激活农技推广内生动力,打通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梁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