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方洁(湖北经济学院院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数字技术创新迭代加快,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动能、新路径。深入研究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政策保障,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准确把握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观念。数字技术创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动能,是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重构,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赋能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技术、标准等互联互通,体现了开放发展的重要特征;数字技术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绿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数字技术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应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数字技术在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有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深刻认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
从技术赋能维度看,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生产运营管理,通过数据驱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的统一。具体表现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参数,降低能耗和排放;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减少资源浪费。
从产业升级维度看,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产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智慧能源、环保科技等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治理能力维度看,数字技术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能力,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具体表现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污染源和传输途径,实施精准治污;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数据可追溯,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挑战
在推进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系统把握、精准施策。
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方面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大;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但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可能进一步加剧发展不平衡,影响转型成效。典型案例是“东数西算”工程,虽然促进了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配套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一方面,西部地区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数据中心集群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产业链配套不够完善。同时,部分地区普遍存在“重硬件轻应用”问题,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第二,企业转型面临多重约束。一方面,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影响转型效果。以钢铁行业转型实践为例,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投入大、周期长,企业普遍存在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技术改造成本高,特别是低碳冶炼、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投入大;市场不确定性强,影响企业转型决策;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生产工艺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完善。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尚不完善。数据确权、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影响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同时,数据安全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从工业大数据应用实践来看,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数据孤岛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数据标准不统一,影响数据互联互通;数据产权界定不清晰,制约数据流通和价值实现;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影响企业数据共享意愿。此外,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主权保护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与实践创新
首先,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践表明,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建设“智慧能源物联网”,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转型。以浙江省为例,在试点建设的“智慧能源示范区”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通过“互联网+智慧能源”平台,优化配电网运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以上。在企业实践方面,华能集团打造的“智慧电厂”,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和智能诊断,提高机组运行效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优化机组参数,单位发电煤耗降低3%以上。同时,开发建设新能源智慧管控平台,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智能调度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5%。
其次,深化工业领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从企业转型实践来看,以徐工集团为例,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零部件再制造,每年节约原材料成本超过1亿元。在智能制造领域,海尔集团打造的“灯塔工厂”,通过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单位产品能耗降低45%。同时,创新推出“智慧家电+”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转型方面,宝武钢铁集团探索“5G+智慧制造”新模式,建设智能化料场、智能炼钢等应用场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开发能源管控平台,建立能源调度优化模型,吨钢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
再次,推进建筑领域的智慧节能创新。据统计,建筑领域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的35%以上,节能潜力巨大。从城市实践来看,广州珠江新城通过建设“智慧建筑群”,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优化建筑设计,采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建筑能耗下降35%。同时,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减少建筑垃圾排放80%以上。在示范工程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打造“零碳智慧建筑”,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建设智慧运维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50%以上。
最后,加快交通领域的智慧低碳实践。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交通运输部门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在城市层面,深圳市建设“智慧交通示范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建设智能充电网络;开发交通大数据平台,优化公共交通运营调度,公交分担率提高到60%。同时,建设智慧港口,推广岸电使用,港口综合能耗降低25%。在行业实践方面,中国铁路集团推进智能化铁路建设,应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等技术,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建设智慧车站,推广“无纸化”服务,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优化货运组织,发展“公转铁”多式联运,显著提高铁路货运比例。
推进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
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支撑,形成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加快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明确数据产权归属,建立数据交易规则。支持建设数据交易所,规范数据定价机制,促进数据有序流通。完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从地方实践看,深圳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等安全技术,建立数据交易“可信环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创新“数据银行”模式,为数据确权和流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建设数据要素市场联盟,促进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
健全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创新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碳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转型发展新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购置数字化、绿色化设备给予税收抵免;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展绿色保险、碳资产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支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技术合作、产业对接。在重大工程方面,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带动数据中心集群发展。在制度创新方面,建立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建立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区域间低碳转型协同推进。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试点,打造区域转型发展示范区。同时,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数字化绿色转型的技术瓶颈。统筹布局建设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创新实践方面,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低碳技术协同攻关;建设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持高校设置数字化绿色发展相关专业,加强产教融合。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吸引集聚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