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卫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设立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新名片,建设更加美丽宜人的家园。
一、深刻认识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家公园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对于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亲自谋划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多次赴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比如,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行整体保护和实行系统修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理念;指出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最应该保护的保护起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国家公园建设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公园、怎样建设国家公园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珍贵自然遗产方面的作用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途径,是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有效实践,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举措。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居于首要地位,在保护最珍贵、最稀有、最重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核心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系统规划和综合布局基础上,把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功能区进行强统筹、做到全覆盖,充分衔接了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生态工程,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了生态根基。近年来,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同时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在全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涉及70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国家公园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好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同时,这也是下大力气解决生态治理、国家公园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改革自然生态保护领域不适应、不科学环节和部位,发挥国家公园体制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的现实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二、牢牢把握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导向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面向长远未来的生动生态实践,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多方参与、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保护和发展等关系。
坚持系统观念,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要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一方面,要把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促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外部平衡。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最高规格、最严要求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目的就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系统性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推进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内部各自然体要素的和谐与均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共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系统规划,注重综合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统筹考虑自然生态、人文要素等,进行一体规划设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从中央到地方的有效治理之策,顺畅体制机制,明确层级职责权限,做到统筹兼顾、多管齐下,避免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确保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是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国家公园品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和实现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增加更多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核心保护区移民优先参与特许经营项目、优先享有就业优待和保障、优先参与国家公园有关管理服务和精准扶贫工作,不断促进从资源到资产、资金的转换,实现守得住青山绿水、富得了一方百姓、迎得了八方宾客、对得起子孙后代的惠民利民为民效果。
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做到久久为功、永续发展。我国设立的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国家公园,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为一时发展牺牲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三江源保护的重要性,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因而,必须坚决做到保护优先、自然修护,在已建立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严格管理、严格保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稳妥有序推进。只有实现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要求,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三、着力探索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等重要文件,审查批复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监测评估、资金项目等制度办法标准,基本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强化管理措施、强化支撑保障,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进程中,必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保护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天地人和”、“道法自然”、“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等认知理念和价值观念融入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走好和谐共生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打的是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形成有利的环境保护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向纵深发展,落实好中央直管统管、省级政府以及专门管理机构分管专管和国家公园自主管理体系,明确责权利标准,解决权责不明、边界不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完善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做好分区管控,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加强对生态安全核心区的保护、修复、管控,对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设置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进行功能重组,以流域为单元加强规划整合,创新运营机制。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修改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为国家公园在设立、运转、管理等方面具体工作的落实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健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加强国家公园宣传教育,将国家公园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培育弘扬国家公园文化。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加入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中来,建立参与度较强的社区共管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建,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福祉。
强化人才科技教育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要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支撑、教育是先导性基础工程的内在一致性,聚合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国家公园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国家公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高质量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建设国家公园智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确保实现最严格的保护、最精确的测度、最前沿的成果。加快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测评,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智能国家公园。
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效果显著,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有助于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各国交流对话,提升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话语权,彰显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为此,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自豪感,创新传播路径,把国家公园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展示窗口,广泛宣传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成就,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信息发布、媒体报道、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渠道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优势,策划制作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动漫等可视化、互动化产品,深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在生态保护修复、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累的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