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工智能、碳排放统计核算、全过程人民民主、AI赋能、新业态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高文:全面推进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从科学家推动转为研发应用推动。2018年以来,以ChatGPT、Sora、DeepSeek等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转变,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理论突破、信息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呈现出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总的来看,在政策支持、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在理论创新、算力资源、人才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以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抓手,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构建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体系、以需求为牵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多层次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鹏: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效推进碳减排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鹏指出,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推动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能够为与碳减排相关的政策制定、企业管理、国际合作等提供数据支持,提升碳减排的效率和透明度,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碳排放统计与核算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等,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定期编制更新温室气体清单,逐步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形成碳排放强度指标核算发布机制,逐步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等。但是,现有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技术和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连续性不足、碳排放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等。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现有的基础统计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二是推动实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和定期更新。三是构建统一的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范围。四是加快碳信息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方雷:充分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效能】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方雷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从“政治效能”角度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体的影响。首先,以党内民主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了示范效能。在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程序正义和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党内民主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在保障民主权利、完善程序民主、约束党内权力等方面发挥二者的合力效应。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独特显著的制度优势,如:党的领导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前提;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也都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这些制度都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完整的制度程序,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民主政治新形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将价值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规范有序的民主实践,才能充分释放蕴含其中的政治效能。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吴红雨:AI赋能基层治理,在“最后一公里”提升人性化治理的温度】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红雨认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工具、以数据资源为内容、以应用场景为场域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中国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如何让AI真正赋能基层治理,为基层干部减负,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数字福祉,是今年开春以来多地政务部门上线智能大模型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AI赋能基层治理,并不是对人工的简单“替代”,创造性的场景应用才是AI的巨大优势。AI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可以实现基层治理应用场景的科学化、精细化,并提前部署资源。AI赋能基层治理的优势,还在于优化基层工作流程,重塑决策机制,形成经验与数据相结合的智能协同模式。公务员这一岗位的功能与价值也被重新定义。当AI在公文生成、数据处理、事件处置、安全管控等环节中承担了标准化、程式化的工作,人类公务员就可以深耕AI无法抵达的现场。未来的基层治理模式,不仅要重视效率优先,更要拓展政务服务中的人性化维度。一方面,要让AI技术更好地契合基层实际需求,解决基层治理的痛点,避免陷入AI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的智能化改造,如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适度控制其使用智能设备的频率。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培林:准确把握新业态的创新活力和新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研究员李培林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们的社会同时面对着市场化转型、城镇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有两面性。但数字化转型和新业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业态产业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以及跨越融合的特点,既对其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新业态通常采用灵活、自由的工作安排,使得劳动者可以有效地组织工作生活,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新业态也促使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新业态也注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推动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法的产生。可以说,新业态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精密性等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新业态还是一个新事物,发展变化很快,既需要加快发展,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也需要规范发展,限制负面影响,为后续发力留足空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似乎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数字化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清晰地认识和认真地研究这一新的巨变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在各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