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丽华(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提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理念。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再次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深刻把握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理论意蕴及实践指向,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基于“历久弥新”的文化自觉,在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中凸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政治担当。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载体。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担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要使命。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本质上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城市文明拥抱现代性,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进程。
文化传承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根脉。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文化的容器”。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广州早在2200多年前建城,留下了南越国宫署遗址、镇海楼、陈家祠等文化遗存,这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些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记忆,让人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引擎。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老城市新活力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文明的创新性融合与前瞻性引领。近年广州通过举办“广府庙会”“广州民俗文化节”“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碰撞中催生新形态、焕发新活力,不断展现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石。城市发展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当城市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在城市建设中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一直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如广州杨箕村、猎德村等旧村改造,在优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保留了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第二,基于“推陈出新”的规律自觉,在让城市充分彰显地方特色中明晰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发展路径。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理念,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明了城市发展是一个从“老”到“新”的连续性过程,这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一特性在城市发展中的体现。代表城市历史的“老”,是城市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对于体现城市当前与未来发展的“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引作用。城市发展一旦与自身历史相割裂,就会破坏城市独有的精神特质,导致千城一面。让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突出地方特色,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应当遵循的基本发展路径。
守正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守正创新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关键。守正意味着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创新则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广州的北京路商圈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城市道路肌理和骑楼建筑群,同时引入现代商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商圈业态的全面升级,成为广州最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之一。这种改造方式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也擦亮了城市文化名片,被誉为“最广州”的街道。
地方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这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是关键。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南海神庙到沙面租界,这些文化遗存跨越千年,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近代贸易的转型,以及持续至今的商贸活力,是广州商贸历史的见证,也为城市发展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既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又需要以激活在地资源为载体,在塑造和谐人地关系基础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广州在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空间营造中始终贯穿“广府味”与“烟火气”,为城市如何避免“发展失忆”提供了经验。荔枝湾涌治理复原“一湾溪水绿”景观,将生态工程转化为集体记忆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系统性保护古树名木,让苍翠榕荫成为城市印记,承载市民乡愁。
第三,基于“其命维新”的改革自觉,在持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中激发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强劲动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城市兴衰背后的重要原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阐明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即以改革开放强大动能激发在城市之中高度集聚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只有不断重塑城市空间价值、激活城市发展潜能,推动城市生产、服务、治理、生态等各方面功能的协同进化,城市的持续繁荣才有坚实支撑。
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动力。40多年来,广州创下了第一个取消粮票、率先价格改革闯关等数量众多的“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通过营商环境改革与数字政务集成,破除经营主体准入、运营的隐性壁垒,2024年新登记经营主体的数量和增速,居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第一位;以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点,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着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探索数据、碳汇等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传统资源与新兴要素的互补共生,释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功能完善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其本质是以需求侧升级牵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供给侧改革,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宜业。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广州全面强化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筑牢城市韧性基底,全市黑臭水体全面消劣,海珠湿地生态修复让万亩果园变身国际大都会城央湿地典范;通过精准化、全周期的公共服务,满足市民教育、医疗、养老等差异化需求,让城市温度渗透至每个民生细节。
开放合作是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开放合作让城市突破地理边界拓展发展空间,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将大湾区制度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同时,广州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各类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