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晓慧(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并对乡村人才培育的具体路径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多元、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农业技术为抓手,夯实和壮大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设施农业等新技术形态深度渗透,正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技术驱动加速转型,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跨领域、多层级、复合型的新要求。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例,当前各类大中小型农机设备已在农村广泛普及,无论是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大型农机作业,还是小农户的小型农机应用,都需要系统的技术指导。开展农机操作技能培训,既能培养掌握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又能促进就近就业,是一举多得的措施。同时,专业化培训构建的职业发展通道,能够增强农村人才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技术型人才在乡村沉淀,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
二是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为契机,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在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广大乡村孕育了众多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民间工艺大师,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智慧的传承者。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这些能工巧匠在乡村逐渐失去了传承载体,面临断代困境。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乡村传统工艺正在焕发新生,如一些民族地区的蜡染、漆艺、根雕、刺绣等非遗产品的成功开发,为地区富民兴村带来了蓬勃生机。因此,可以此为契机,传承创新传统工艺,培育大国农匠。
三是以县域职业学校为平台,搭建产教联合体,培养县域特色专业人才。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体系,在当下及未来的乡村具有广阔前景。当前,各地已涌现出一批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被誉为“中国辣条之乡”的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结合当地辣条产业,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辣条专业班,系统培养全链条技术人才。此外,还有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螺蛳粉产业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等创新探索,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培养了地方化的特色专业人才,又避免了乡村人才外流,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乡村振兴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通过选拔青年知识女性进入组织任职,扎实推进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当前,乡村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其核心特征之一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村级治理层面,这一趋势体现为治理事务的全方位数字化。然而,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双重现实困境。一方面,现有村干部群体因数字技能欠缺,难以适应新型治理要求;另一方面,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返乡留乡青年女性,在兼顾家庭之余,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针对这一现状,部分地区正在积极探索选拔这些青年知识女性进入村级组织任职,由其主导推进治理数字化工作,从而推动村级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五是持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着力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乡村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的协同服务体系。其模式主要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然而,当前中西部山区乡村医生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村级医疗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基层首诊功能的发挥。而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将其纳入乡村医共体建设任务中,利于尽可能实现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此外,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管理需求,该计划可通过定期上门巡诊等方式,在为老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实现医疗照护与精神慰藉的双重功效。
总之,大力培育乡村人才,目的是把人才资源留在乡村,进而将乡村发展红利留在乡村。这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田秀才”扎根乡土,以知识技术赋能产业振兴,以创新理念重塑乡村治理,就能够有效构建起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支撑人才的动态平衡机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人力资源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