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诚然(中国电信党校研究员), 赵静、周舸帆(中国电信研究院工程师)
以6G、卫星互联网、下一代光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网络产业,依托泛在连接、高速传输、内生智能等能力,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在未来网络产业领域已展现出一定先发优势,但在技术与应用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从技术攻关、需求挖掘、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抢占未来网络产业发展先机。
我国未来网络产业具有先发优势
未来网络技术具有成为新一代通用技术的潜力,产业空间与市场价值巨大。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当前,我国未来网络产业发展方向较明确,产业化具备较好基础,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已展现出先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未来网络产业相关技术逐步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光接入技术正由10G PON向50G PON加速升级,10倍时延和5倍时钟精度得到优化;传输网方面,单波速率突破1.2Tbit/s,单纤速率超过96Tbit/s。中国企业在6G关键技术领域主导了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球前列。在网络标准方面,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核心席位、关键技术话语权、标准生态构建三大维度形成领跑优势,“中国标准”影响力逐步增强。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双千兆”协同推进显著提升网络接入质量,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初步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通信能力。算力网络建设通过“东数西算”工程统筹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加快形成。
三是融合应用场景深度拓展。未来网络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多领域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域感知与智能决策。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车联网产业规模达2887.2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覆盖49个国民经济大类,连接设备超9600万台套。文教领域虚拟博物馆、远程互动教学等场景加速普及。元宇宙等新兴业态依托高速网络与边缘计算能力,初步构建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入口。
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全球未来网络前沿领域呈现技术合作与规则博弈并存的复杂态势,我国未来网络发展还面临供应链瓶颈、产业转化不足、网络标准路线分歧、区域化联盟限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游供应链存在瓶颈。新型材料制备面临挑战,大带宽光电器件等产品的研发进程受阻。受限于EDA工具、光刻机等基础工具设备,我国芯片制造工艺尚未突破关键节点,高端芯片先进制程与西方国家存在代际差,影响下一代互联网领域路由、交换芯片的性能,例如在智算场景下我国单个交换芯片容量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差2—4倍,端口密度差距1.5—2倍,影响网络性能并导致功耗和成本上升。
二是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存在系统性割裂。网络研发与行业应用呈现“孤岛式”推进模式,需求不足与场景单一仍是核心挑战,中下游协同机制建立不足。尽管我国5G、光网络等地面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传统业务趋于饱和,亟待商业模式和差异化应用场景创新。
三是国际标准制定面临“路线多元”与“生态融合”挑战。我国在光网络等领域技术发展领先于国际水平,或存在因技术路径选择不同而与国际标准产生分歧的风险。在移动网络方面,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依托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引入芯片厂商、云厂商、软件厂商,成立OpenRAN、ORAN、AIRAN等联盟,推动通信产业与云计算产业深度融合,或将冲击传统通信产业。
四是通信网络区域化联盟态势限制我国未来网络产业“走出去”。美国主导的Next G联盟开展6G探索,于2024年联合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十国发表声明,试图通过区域竞争策略争夺6G标准主导权。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尚未构建完善的国际化生态体系,欧美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已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而我国商用卫星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及东南亚等地区,在部分高价值市场,仍面临政策准入壁垒、技术标准认证等障碍。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系统布局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需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挖掘差异化需求、深化产业协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未来网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产业链规模优势,制定重大工程项目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表等研发线路图,组织并引导行业内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平台或实验室,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攻关AI融合、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6G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加强基础软硬件研发力度,重点攻关高性能基带芯片、射频元器件、高频仪器仪表等在设计、制造、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为上层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扩大国家层面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未来网络产业集群。构建面向算力网络、云网融合等的国家级实验网,加强新技术验证。
二是要挖掘行业差异化需求。探索元宇宙、全息通信、数字孪生、智能交互等潜在未来网络新业态、新场景和新应用,引导企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场景创新,鼓励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示范,打造一批成熟的全新业务应用标杆。针对行业特点,重点探索未来网络新型材料及器件等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应用。打造跨行业协同平台,以“垂直行业需求”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鼓励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与垂直行业企业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多层次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技术标准统一与资源共享。
三是要深化产业生态协作。尽早根据未来网络发展目标,确定技术路线、重点领域,把握发展节奏,联合产业上下游,为技术攻克提供保障措施。持续强化资源保障,完善投融资体系,统筹政府、企业、科研、资本等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新技术迭代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依托GSMA、WBBA等全球化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主动布局。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技术开源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扩大技术影响力,积极贡献中国技术方案,与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国际标准,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在高价值市场突破技术壁垒,并通过参与ITU、3GPP等国际组织推动标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