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建军、王莎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可以说,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高校信息化平台的逐步完善,学生网络化生存的逐层渗入,大数据在高校已经进入了从概念推广到应用落地的关键转折期。优化教育结构体系,让大数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助力,形成新的内驱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利用好以大数据为龙头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助力教育管理者在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辅助“以数据说话”的决策方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需从资源配置、要素供需、模式创新和质量达成四个方面进行布局。
大数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大数据技术可以创新资源配置手段,让教育总体规划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分析,解决教育信息的不集中、不透明以及缺乏横向与纵向对比、历史阶段性对比的“难点”。
首先,运用大数据技术从育人资源总量和结构上进行优化。高校主管部门在社会教育总资源一定的前提下,除了根据行政指令分配教育资源外,还可以结合教育大数据平台所监测的各高校育人整体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及其相关指标达成度进行综合、客观考虑,以达到相对最优的资源分配与利用模式,减少资源的浪费。
其次,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育人资源在高校内分配合理。不可否认,现在部分高校依旧存在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与育人效果建立有效的模型比对,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更加科学地决策、配置、调用各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在学校发展规划中育人资源合理分配。
再次,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整个教育链条“一体化”育人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从源头和结果两个端口在高校内部信息化平台构建从教育规划、决策、管理、服务到考核、评估的大数据信息链闭环,将决策者、一线教师、管理者、学生通过信息链连成一个新整体,做到相关信息数据的全程跟踪、动态分析、有效应用。
大数据矫正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供需错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动力,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的集约化整合、网络化开发和高效化运用,从调节供需的角度直击教育过程中的“痛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会强化教育者主导作用,整合升级教育供给能力。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教育者、管理者树立数据思维,掌握数据资源,找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着力点,掌握数据与技术、做好分析与应用,使教育管理能力升级。
其次,大数据技术全息式监测教育对象,实现动态评价,精准定位需求。网络化生存使得每个人都是带着明显个人特质的数据综合体。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用户,动态挖掘对预测思想与行为态势有重要价值的行为“标签(Tag)”,对学生进行标签管理、动态分类,实现对学生群体规律和个体特征的及时判断与掌握。
再次,进行因材施教,平衡供给与需求。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全程、动态、有效掌握“材”的特点与特质,掌握相关数据与素材,及时了解需求,再进行个性化教育。通过“众包”的形式收集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技术途径进行全量数据挖掘,针对教育对象可以做到从起点、过程到终点,关注学生不同个性和偏好的差异,对思想层次不同的学生供给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与服务。
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升级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的客观性、概括性的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中逐步实现新理念、新技术的创新,实现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隐性与显性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迎合教育模式创新的“热点”。
首先,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育对象行为的监测与分析,有效地化显性教育为隐性渗透。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监测与思想的调研,能够找到思想与行为的关联,进而可以将宏观思想表象分解成微观行为表现,化“大而全”的理论说教为“小而精”的日常行为养成、化全面引导为点滴渗透、化教育条规训导为行为规范约束,并通过文化、管理、环境、制度的隐性渗透辅助育人主渠道。
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多样本纵横对比,探寻思想发展规律。大数据技术通过大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多样本数据关注学生的基础、进步与未来发展,关注教育全过程,察觉传统小范围单一样本评价所探测不到的深层次规律性问题。通过有针对性解决个人阶段性问题、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再次,大数据技术通过对课内课外教育手段发挥作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有效进行组合。在教育目标指引、教育内容要求下,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教育手段的特征、效果的提取、分类,实现“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有效“绑定”与结合,实现“1+1>2”的目的。第四,大数据技术通过线上线下载体数据监测,精准进行载体融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定位分析,线上线下教育载体承载和传递的教育信息能为教育者所操控,教育方法与载体随着教育对象群体甚至个体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组合,使之与教育对象发生联系变得随时、随地、精准且融为一体。
大数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达成度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达成度,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构建以大数据为助力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协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的“焦点”问题。
首先,大数据优化质量监测指标和工具,明确质量体系。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构建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与系统,以“立德树人”为前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信息数据全面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并实现计算机系统自动评分,既符合科学性又可以兼顾政治性与时代性。
其次,大数据优化考核方式,落实主体责任。随着大数据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数据化标准的逐步形成,使得传统的局部调研、总结式评价、反馈模式逐渐向以丰富客观的数据证据为支撑、大数据技术为助力的现代考核评价、治理模式转变,调动管理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
再次,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质量测评,促进教育反思。运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不仅关注教育要素原来的基础,而且更加关注现存的问题、现实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它不仅能够检测教育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预测教育方法未来可能取得的成效;它还能根据教育效果的显现度对教育者和教育方法进行评定,从而让他们清楚了解自己的教育效果,并积极反思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质量的达成。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