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联合大学 张文杰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以“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北京榜样”等为引领,各种“模范”“楷模”“榜样”“最美”等道德模范层出不穷,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激励、导向、教化、引领等社会功能,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汇聚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完善道德模范形成体系
首先,政府要成为打造道德模范的主要推动者。要深入挖掘道德模范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蕴,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去,构建“中华美德”“中国模范”的概念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对道德模范全过程、全领域的关注和领导。
其次,社会各方力量要成为打造道德模范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搭建大众与道德模范的精神交流平台、价值熔铸体系,为模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要在“长”与“常”上下功夫,形成构建道德模范体系的长效机制。
社会大众要成为道德模范的建设者、拥护者和推广者。社会大众主动参与各种道德模范选树和表彰活动,尊重模范,学习模范。
构建道德模范传播体系
道德模范的传播体系应提高覆盖面。这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时段的全面覆盖三个层面。要综合发挥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在推动道德模范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对模范事迹及其成长历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还原,增强模范传播的真实性。要实现对道德模范传播的持续发力,保证大众对活动持续关注。
道德模范的传播体系构建必须进一步树立好典型。要探索建立选树典型的标准,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更深层次的百姓拥护。要合理规划典型人物的传播路径,遵循从下到上、从上往下的双重路径。要各方资源同时发力,既需要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传统传播媒体的宣传报道,也需要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重点关注和推介。
最后,道德模范的传播体系构建必须要高度融合。在传播定位上,既要宣扬社会主义道德理念,也必须与百姓的情感接受方式和道德认知模式相融合。在方式内容中,既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建设好道德模范传播的网络平台,又要重视线上平台与线下资源的融合。在传播视野上,既要挖掘模范身上体现的意蕴和价值,又要积极推动对外传播,实现国内与国际的融合。
凝练青年学生道德模范培育体系
首先,对道德模范的认同,有利于凝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道德模范标准承载和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强化模范符号,可以使价值观具体化和生动化。通过传播模范人物事迹,用可亲、可敬、可学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激起青年学生的情感互动和认同,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作用。通过传播模范精神,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断推进核心价值观发展前进。
其次,青年学生所认同的道德模范呈现出越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兼顾道德模范人物的“典型性”与“普通化”。除了传统的道德楷模、名人榜样,更多的应该树立与学生平凡生活零距离的同龄模范;兼顾道德模范类型的“多样性”与“一元化”,把握好“多样丰富”与“一元主导”之间的尺度,是真正实现模范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要注重道德模范宣传的“看得见”与“学得着”,在模范宣传时应特别关注宣传对模范形象的再造,让大众对模范的认知更立体、模范的形象更真实,不仅“看得见”,更可“学得着”。
最后,道德模范培育要突出知行合一。青年学生道德模范培育要在“知”上下功夫,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模范认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在“行”上下功夫,要积极搭建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平台,富有成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要在“微”上下功夫,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借助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积极探索更务实、更管用的模范传播路径。
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
首先,要充分发挥个人在道德模范养成及其社会功能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个人道德学习的质量和效益,不断丰富道德学习的内容,优化道德学习的路径,主动向道德模范看齐,积极争当“道德模范”,效仿模范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积极创建集体协作的道德模范养成及社会功能发挥的生动场景。要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全民关注和广泛参与,使大众在日常化、社会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成为道德模范建设活动的主体,构建全员参与学模范、做模范、爱模范的生动社会场景。
最后,要构建道德模范保障和回报体系。在物质层面,要着力构建基于模范身份的社会保障与回报机制。在精神层面,要给与模范更多的价值肯定和社会礼遇。在事业层面,要为模范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创造机会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