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理章、岳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考验,最终都集中反映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提升党的形象设计,优化党的舆论环境。由此,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做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继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增强执政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群众需求成为我国走向复兴之路的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首先,提高执政水平,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在这个瞬息万变、创新创造的时代,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要加强党的学习能力,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解读经典文献,将文本思想运用于我国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互联网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始终保持善于学习、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党。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优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医疗、教育、收入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积极改善。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听取来自不同方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在共建共享中寻找“利益最大公约数”,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注重理论创新,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彰显了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格。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势在必行。一方面,全党要夯实创新的基础——掌握学马用马的看家本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据我国发展的新方位,在学习和实践中创新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选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以保证党和国家有效抵抗风险,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行帆船始终都能够“风正一帆悬”。
第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领导水平
当前,党内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一些党员缺少忧患意识、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不抓紧党的建设,党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根基,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动摇的危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空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首先,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思想之基。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关系党的政治建设的全局。因此,全体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党步调一致、行动统一。一方面,全体党员要在日常的理论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好思想“总开关”的问题,不做“两面人”。另一方面,“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要抓紧抓好“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的正面示范作用,弘扬信仰坚定、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
其次,遵守政治纪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只有遵守政治纪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纠正“四风”,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对违规违纪、贪污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断激发正风肃纪的正能量,在党内营造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政治风气。
最后,加强政治文化的建设,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政治文化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完善政治文化,加强党性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他错误思潮,以其严重的危害牢牢教育全体党员。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挖掘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史党史研究,坚定文化自信、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第三,提升党的形象设计,优化党的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一波波席卷而来,不少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误解,给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国际风潮中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提升党的形象设计,有力回应各种杂音和质疑,坚定全体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首先,加强文本研究,夯实党的形象建设的理论基础。西方敌对势力能够在国际舆论中造谣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国际友人对我们党和国家认识不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根据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上的解释力、说服力,在和谐友好的舆论认同中寻找与西方友好国家的价值共同点,阐释党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挖掘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内容,充盈党的积极形象。
其次,精研党的形象设计,塑造有担当有作为的政党形象。党的各级领导人的言行阐释着党的形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招牌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在外团结协作、推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言行所展现的风采,就树立了良好的政党形象。一方面,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判和把握社会舆论的走向,面对媒体,要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有效驳斥敌对势力对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抹黑,引导社会舆论焦点,塑造党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要积极组建政党形象设计的智囊团。根据媒体运行的方式方法和传播规律,精心设计各级领导者在政治访谈及公开演讲时的议题设置以及语言、着装、行为等,打造担当有作为的正面形象。
最后,加快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高形象建设的技术支撑。良好的政党形象建设需要健全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其传播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一方面,要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加快研发网络核心技术,注重加快开发网络新媒体资源,保证既能有效应对错误思潮的渗透,又能强有力地向外传播党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重视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兴技术的发展,构建覆盖全球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网络强国。
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如期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互联网+’理念下民办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710020)、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互联网+条件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C710053)、2018 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构化链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FBJG201803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