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的局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超预期因素增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又要对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充满信心,沉着应对。
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前2个月,我国经济延续去年底以来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好于预期,为一季度乃至全年的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2月底爆发的俄乌地缘冲突和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因素扰乱了我国经济恢复的正常节奏,3月和4月经济指标出现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预期水平。
从服务业角度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业务活动明显减少;从消费角度看,必选消费品相对稳健,但可选消费品如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类等增长由正转负;从房地产角度看,销售、新开工、竣工、施工等关键指标继续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中央企业的经营状况成为宏观经济的最大亮点。中央企业经济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4%、14.6%和13.7%,上缴税费7348亿元,同比增长20.9%。从质量效益看,“两利”实现两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工业企业效益贡献突出,“四率”同比明显优化,企业生产运行平稳有序,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贡献总体呈稳中有进态势。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特别是石油石化、电网、军工等行业同比大幅增长,对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做出重要贡献。钢铁、煤炭、建筑、通信等行业效益实现平稳增长。中央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显示了国有经济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GDP增长5.5%左右,并说明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应该说,这个目标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的情况,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从实际增长看,过去两年我国GDP平均增长5.1%,但是2021年同比增速高达8.1%。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2022年相对于2021年5.5%的增长,相当于实现5.26%左右的三年平均增速,较2021年5.1%的两年平均增速上行0.16个百分点,并且这发生在我国宏观经济内生动能下行的背景之下。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今年前4个月的经济发展情况再次印证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预判。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如同“倒春寒”,给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考验。从世界范围看,俄乌地缘冲突及西方制裁俄罗斯正对全球经济造成损害。世行已经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时预测的4.1%下调至3.2%。
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依然强大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既要充分估计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可掉以轻心,又要坚定信心,沉着冷静应对。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动能,仍然具有足够的发展韧性与成长空间。推动经济增长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供给与需求两方同时加大发力,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同时配以精准、有力的逆周期宏观调控举措。
首先,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已形成新动能推动经济增长。从2022年一季度数据看,新动能正在持续加快形成。一是制造业占比继续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2%和8.1%,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二是消费主导作用明显。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4%,比上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三是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了140.8%和24.3%。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继续提升。一季度,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
其次,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比上年增长6.4%。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且逐年上升,从2015年55.1%上升到2019年的59.5%。创新驱动确保我国从高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一是R&D经费投入强度屡创历史新高,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研发经费支出的快速增加有力支撑了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创新产出持续提升,我国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迈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较上年再提升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自2013年起,我国排名保持持续稳定上升势头,9年间提升了23个位次。三是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新产业不断成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8%,均保持较快增长。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壮大。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2%。
再次,综合调控体系为稳增长保驾护航。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超前发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该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财政政策方面,节奏前倾信号更加明显,财政部在2021年底就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截至3月末,今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中用于项目建设部分已全部下达;今年下达的专项债额度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预计二三季度会迎来专项债发行高峰。这些专项债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结合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与逆周期调节相比,跨周期调节更加侧重于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优化,更加注重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统筹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和内生动力。从中长期看,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扩大内需战略落地,都离不开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些也正是跨周期调节的内在要求。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两者之间具有高度互补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确保兼顾经济增长中的短期“稳增长”目标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最后,随着改革进程加快,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逐渐释放。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潜力,稳住市场主体,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从需求端看,还有利于降低消费成本,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容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弭内部市场阻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不确定性。